欣赏

精选文章

日本佛教说话文学中的《金刚经》灵异记

文献引用格式:

刘九令.日本佛教说话文学中的《金刚经》灵异记[J].东北亚外语研究,,(03):67-73.

摘要:日本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中收录了多篇有关《金刚经》灵异的故事。此类故事与中国的佛教文学、志怪小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些故事的祖源均可上溯至印度佛典《金刚经》。佛典《金刚经》所演绎出的灵异记在中日两国文学中保留了情节相近、主题相似的类型化特征,但也在诸多细节上体现出某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

关键词:佛教说话文学;《金刚经》灵异记;类型化;文化语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亚洲文化语境下日本古代佛教说话文学的类型建构与研究”(14CWW)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刘九令,男,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文化、和中日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全文:

日本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中收录了为数不少的经典灵异类故事,有关《金刚经》的灵异类故事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金刚经》灵异记内容丰富多样,且与中国的佛教类书、志怪小说中的同类故事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而中国的故事又与其根本教典《金刚经》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拟尝试划分出这些故事的灵异类型,并在亚洲文化大背景下同时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语境解读故事的差异性,并揭示灵异叙事的产生过程。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亚洲文化的一致性以及佛教文学在亚洲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金刚经》灵异记的类型划分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简称为《金刚般若经》。译本种类较多,有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芨多、玄奘、义净六种译本,名称稍有差异。何为“《金刚经》灵异记”?关于这一定义,学界至今并没有完整的论述。本文指的是因为持经、写经、诵经、听经、讲经等行为而产生的灵验、感应、报应、怪异等诸多不可思议之事。先学通常使用“灵验记”一词,如刘亚丁先生()在大著《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中使用了“灵验记”。此外,李铭敬先生()在《唐代〈金刚经〉灵验故事与日本平安时代佛教说话文学的交涉关系考略》中同样使用了“灵验”字样。前者通过对各种词典及文献的释义进行综合,指出:“可见灵验是指因信仰神灵而导致的某种效验现象,一种超自然力量成就的奇迹。”(刘亚丁,:2)后者没有过多辨析“灵验”的概念,只是简单概括:“佛教灵验故事,概括而言,就是指佛教信徒用来宣传佛、法、僧三宝神奇灵验的短篇故事。将这样一些短小故事结集成书的作品,可以统称之为‘佛教灵验故事集’。”(李铭敬,:)但是刘亚丁先生所提到的产生某种效验现象或奇迹的前提是因信仰神灵,可日本佛教说话集中的故事主人公并非信仰经典,而是蔑视经典却产生了奇迹,因此用“灵验”未必十分全面。《汉语大词典》关于“灵异”一词指出4个义项:1.神灵2.神奇怪异3.犹灵验4.贤俊、奇才(罗竹风,:)。从第2义项和第3义项可以看出,“灵异”本身包含了“神奇怪异”和“灵验”两个义项,其在日本佛教说话集中更能全面统摄故事内容,故使用“灵异记”一词。

本文在分类选择标准方面,因考察对象是具有神奇灵异功能的《金刚经》灵异记,故此将虽然有《金刚经》出现但是它不是主角或即使是主角也是被贬低对象的故事(如《日本灵异记》下卷第1、《今昔物语集》本朝部卷十三第41),不被本文纳入研究对象。按照这一标准,《日本灵异记》中检出3条,《今昔物语集》中检出14条,共计17条。一般来说用“主题+情节”的标准进行综合划分比较合适,即首先考虑主题的近似性再辅之以情节的相似性,因为本研究对象的故事主题基本一致,所以这里主要从情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可将这些故事分成7种类型,分别为“再生型”“往生型”“转生型”“祛病型”“发光型”“受养型”“偿愿型”,列简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金刚经》灵异记中“再生型”最多,共计5条,“祛病型”次之,共计4条,“转生型”“往生型”“发光型”相同,分别为2条,“受养型”和“偿愿型”各1条。这些故事表达了类似的主题,即持经、抄经、写经、听经有功德,但具体情节有差异。

再生型。再生型的最基本情节图示为:生(人间)→死(冥界)→再生(人间)。如《日本灵异记》中卷24中楢山岛经商返途中,忽然得重病,鬼使前来追捕,后来通过贿赂鬼使且诵读金刚经,最终免地狱之难。故事中虽然没有直接言及主人公死亡,但得病且在宇治桥附近被鬼捉住,说明其已经进入了死亡的状态,并身处冥界。这个故事在整体上符合再生型。下卷23大伴连忍胜欲抄写大般若经,募捐出家,誓愿未竟,后被人打死进入冥界。冥界中三僧问其有何功德,答欲写法华经,三僧促其复生写经,最终得以再生。《今昔物语集》卷七第8中,张志达信奉道教,误抄了般若经三行。三年后死后进入冥界,阎王因其有抄写经书三行之功德,放其重返人间。第9法藏因书写金刚经并发心诵持,死后到了冥界。阎王问其生前造何福业,告之有写经之德,阎王放其返回阳间。第42中李思因有听经、读经之功德两次入冥界后复生。

上述五个故事虽然具体情节有所差异,但故事模型基本经历了三个环节:生→死→再生。使这些环节能够连接在一起的是诵经、写经等与《金刚经》相关的行为,可见这些都意在突出经典功德的力量。

往生型。震旦部卷七第3中的神母不信三宝,却因追赶黄牛进入了佛寺,尽管掩目避看佛像,后来却听到了僧众所念的《南无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其死后,托梦告诉女儿因其听了僧众念的经文,已经往生了忉利天。第5中僧人道俊发愿往生极乐却只是专修念佛,另一位僧人常愍劝道俊要若要往生须写大般若经,道俊不信。后来道俊做梦,梦见六位童子,告诉他若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需要乘般若之舟。梦醒之后潜心书写供养大般若经,当天便现极乐之象。往生型中主人公共同特点是不信般若,直到死后或通过梦示才相信般若之功德可以度人于往生。大体模式可归纳为:不信般若→死后(或梦示)→往生(现往生之象)。这两个故事中,让人皈依般若经均有强迫之味道,尤其前者。神母甚至因为不经意听到了般若经特意去河边洗耳,洗去晦气。正如作者所评论的那样“即使不情愿地听到了般若也会有此功德。”(金伟吴彦译,:)

转生型。震旦部卷七第4中僧人僧智诵大般若经只能诵二百卷,不知其故。后来梦见一位僧人告诉他前世是牛,奉主人之命驮经二百卷,陷入泥潭而死,因有驼经之功德,后转生为人。由于僧智与除了所驮二百卷经之外的经典无缘,所以背诵不下来。第10中一位诵金刚经、法华经的老僧养了两只鸽雏,后来鸽雏跌落摔死。后来老僧梦见两个小童子告诉他自己是他所喂养的鸽子,因为听了老僧诵经之功德,死后转生到农家。老僧十月之后去该家确认,确有此事。转生型的模式:前世为畜生(牛和鸽子)→驮经或听经→转生为人。这两个故事是通过有情物从畜生道向人间道流转的故事,说明金刚般若经的功德之力。

祛病型。《日本灵异记》下卷21中僧人长义双目失明,请僧人为其诵读《金刚般若经》,后双目重现光明。《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卷七第43中的豆卢氏常颂《金刚般若经》,一日,患头痛病后想读经却家中无火,居然有火烛自现,头痛消除。本朝卷十四第33内容与《日本灵异记》下卷21雷同。第34中僧人壹演常年诵《金刚般若经》,天皇请其为患病的外祖父诵经,诵经后病情即有很大改善。祛病型的情节模型:患疾→诵经→病愈(改善)。再生型、往生型、转生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jb/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