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传统民居样式扫描》这个题目,有能量的话完全可以写成书(不知有不有攸县人写过)。不少高校就有“中国传统民居”专项研究。老马吃不消(还得靠几十位网友帮忙),就弄一篇小稿算了,只讲“攸县故事”,及与之相关的时闻。

  人类住宅的发展演变,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百万年的样子。从天当被地当床席地而睡开始,到住进天然岩洞,再到用木棍石器挖掘洞穴为屋,然后就是巢居、木架、木屋、窑洞、土屋、砖屋、石屋等,一直到现代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左穴居,右窑洞:

  上世纪,在我们攸县原湖南坳乡,有数户人家仍居在岩洞中,记得电视台播过这个节目。今年,我们驴行山区大兴村时,又发现了“大西塘崖屋”遗迹。至今攸县仍有些寺庙以洞为家,如桃源慈恩寺、南水法仙岩、钟先隐真岩、酒江钟鼓岩、坪阳风雨庙等。

  钟鼓岩人类退出岩洞,菩萨坚守阵地:

  攸县置县多年,至少在置县前就有了不少的民居样式,以及相当的规模,不然也建不了县。如今探讨“传统民居样式”,以什么为蓝本,以什么时间段为节点?老马认为,可以红砖出世为界,群里五十以上年纪的网友认为,时间段可以定为上世纪70年代,此前以黄泥、粘土、沙石、土砖、青砖、条石、竹木等为材成屋的老样式,都应在本文讨论之列。若新屋照搬老模式,那也还是“传统民居”。

  今年在山区发现的崖居遗迹:

  讲传统民居样式,排在首位的当然是土木结构的民房住宅,如我们通常讲的“n栋n间”(几栋几间)式;其它非住宅类的民房建筑,都是与生产生活相配套,都是从这“双n”式衍生出来的。因此,攸县的传统民居样式,似可从功能类型、建筑材料、建筑规模来分类:

  从功能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住宅(大屋)、学校(书屋、书院)、祠堂、墓庐、寺庙、碉堡(碉楼)、石巷等类。

  从建筑材料来看,可以分为土屋(抖墙),砖屋(土砖、青砖),石屋(卵石,条石),水沙屋(卵石+沙浆),崖屋(崖洞),石巷屋,及其演变的混材屋(如条石+青砖、青砖+土砖、抖墙+土砖、水沙+青砖,卵石+青砖)等类。因财力之故,还有金包银、空斗、实斗墙之分。各种建材的组合,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下图上为卵石墙;下为青砖+卵石:

  水砂(三砂)墙卵石、砂子、石灰,可能是现浇成墙:

  从建筑规模来看(仅指住宅),有两栋(栋,指纵向承重墙)一间(空)、三栋两间、四栋三间、五栋四间、六栋五间……及+仆屋(仆从正屋)+出脑头、大屋(如九栋十八厅)等类。其它如祠堂、墓庐、寺庙、碉堡等基本上是有特定规模的,不如住宅类规模可塑性大,只要地基、财力允许,任你发挥。

  上述第二、三类的建筑材料和规模,可能有多项要素同时体现在民居类型上。以一栋住宅为例:一楼窗户以下含墙基为条石墙壁,窗户以上外墙为青砖,内墙为土砖(金包银);或所有墙壁全为抖墙或土砖,或一楼为抖墙上层为土砖,或一楼为实墙,以上为空斗,又或地面以上全为空斗墙;单边或两边+仆屋,单边或两边“出脑头”,仆屋与“出脑头”不同时出现,等等。因此,叙述传统民居样式,仅展开“使用类型”这项,似就可基本说明问题。

  下面这栋房子,正面窗户以下为水砂墙,以上为青砖,其余墙壁全为抖墙到顶,算“金包银”一类:

  本文涉及的传统民居样式图片,最远可上溯到元朝初年资料,有明、清、民国时期的,也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其中有些民居样式如石巷屋可能是特例,一并收录讨论,因为它曾发生在攸县的土地上。下面,按独立住宅(n栋n间)、连体大屋、学校、祠堂、墓庐、寺庙、碉堡、石巷屋顺序展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提供素材予以调整充实。

  .独立住宅   攸县土木结构的的传统民居,基本样式是“n栋n间”式。除“两栋一间”这种模式为祖堂、祠堂外,其余的“n栋n间”均为住宅。一般为两层,二楼不住人,仅放杂物。

  下为独立民宅样式平面示意图。左起:两栋一间、三栋两间、四栋三间、五栋四间、六栋五间……:

  民宅的大门一般为居中设置。三栋两间因不存在居中条件,所以这种样式虽有但少见;常见的是四栋三间,五栋四间(偏中设大门),六栋五间,也有七栋六间的,老马见过最大规模的独立民居,连体为12个栋11间,炎峰帅哥提供了18个栋17间这种超大样式。

  .两栋一间 老样式的两栋一间老马没见过。近年户外活动时,发现不少新建的两栋一间,但都是作为“祖堂”或宗祠来使用,只住祖宗不住人。

  左为谭洲胡氏祖堂,右为渌田张家冲张氏宗祠:

  .三栋两间 这种样式还真难找。在网友洋乃的支持下,终于在鸾山老漕村找到这种珍贵图片。

  三栋两间土砖屋+右仆屋 (鸾山老漕洋乃摄)

  三栋两间+右边“出脑头”+苏楼(鸾山老漕洋乃摄)

  .四栋三间 这种样式在攸县最为普遍,有抖墙屋,有土砖屋,或者是“金包银”,或左右仆屋,或单边、两边“出脑头”,或有苏楼(阳台)。老马小时候住的就是四栋三间抖墙屋,左边+仆屋为厨房。

  典型的四栋三间抖墙屋(辽叶龙)

  典型的四栋三间抖墙屋(凉江中江蔡伍文摄)

  四栋三间抖墙屋+左边仆屋。仆屋可设在正屋两侧,作杂屋使用,如厨房。(南水江边)

  四栋三间+右边仆屋(鸾山老漕洋乃摄)

  四栋三间抖墙屋+右边“出脑头”。(好象是草田冲里)

  四栋三间抖墙屋,两边“出脑头”(不记得是攸县哪里了)

  .五栋四间 资料上少见。下面是标准的五栋四间,大门设置可左可右,看现地条件及主人意向。

  五栋四间抖墙屋,大门靠左设置(芙蓉寨)

  泉坪古村五栋四间青砖屋,大门靠右设置。幽居泉坪已列入住建部中国传统古村保护项目。(蔡伍文摄)

  .六栋五间 青砖屋、抖墙屋都有。

  六栋五间青砖屋。渌田楼塘 这种老式建筑,渌田最多,居攸县之首。

  六栋五间,青砖屋。此样式不像祠堂。(柏市湖厂)

  六栋五间+左边仆屋(芙蓉寨)

  六栋五间抖墙屋+右边“出脑头”。右边两矮屋不算。(幽居年田)

  南岸虎形。三户人家六栋五间。背靠金子岭,面朝攸茶边境,群山连绵,一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山村。原湘潭地委书记熊清泉蹲过点的地方。

  .七栋六间 手头资料仅3处。一为漕泊山村,当时为拍摄古银杏而去,顺手牵屋了。二为渌田陂龙,纯青砖屋;三为鸾山陶坪,全为土砖屋。

  七栋六间,两边+仆屋。(漕泊山村)

  门前古树。这树多大?左为洋乃,右为菊敏,均为攸县摄影协会会员。

  渌田陂龙

  .12栋11间 这个规模,老马仅见此一处。攸县驴友大都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这个12个栋11间,只有两条大门,中间一条侧门(小门),估计是两户先后建的。后面还有对应的12个栋11间。这两大栋,可算一组,当年可能是1-2个大家庭。(芙蓉寨)

  .18栋17间这是美学家蔡仪故居:位于渌田镇五一尹家,潞浦村委会下面,东西宽60多米,南北长30多米,青砖到顶,一层式。残存。

  从图片及视频来看,3条大门,18个栋,17间屋,3进,共54间正屋。这可是攸县境内“n栋n间”的超大模式。也可算是另类的“连体大屋”。

  蔡仪故居正面 (炎峰摄)

  蔡仪故居(炎峰摄)

  传统民居,经历了茅草、稻草、杉皮、青瓦盖顶的演变。如今,茅草、稻草屋仅在旅游区可见,杉皮屋(杂屋)在山区可见。

  下图,上为杉皮屋,近年摄于酒埠江大坪冲里;下为青瓦屋(通称瓦屋),摄于易家寨,解放攸县最后一战的战场区。

  .连体大屋    在攸县的传统民居样式中,“连体大屋”占了不小的比重。在攸县,如大屋村、大屋场、大屋组,XX大屋的地名不少,那都是有来历的,当年确有大屋存在的事实。形式上,“连体大屋”是独立住宅规模的扩展组合和提高,有的命名为楼,有的命名为屋。有名的不少,如陈梦元题名“慕晖居”的望东市宜稼楼,高枧新乐东塘的欧家大屋、张家大屋,鸾山的新和洋屋,柏市的樟井洋屋,银坑的陈家大屋,渌田的五星大屋等。

  残存的攸县银坑陈家大屋:

  一座连体大屋通常可住十几户、几十户人家,最多的可住多户,多为一个家族群居;采用众多天井采光,雨天不打伞不湿鞋,可走遍全大屋各户。俺外婆家就在原高枧乡的一座大屋住居,一个生产队(村民组)的人家基本上都住在里面。若按原30个乡镇每乡三四座推算,全县至少有百座左右连体大屋。时过境迁,完整保存至今的没有一座,残存的也微乎其微。

  年8月拍摄的渌田五星大屋:

  综合老马和攸州网户外群众多网友2次聊天记录,获得的“大屋”就有下列近30处。样式就不好说了,不如独立住宅的“双n”式那么简单。从现有图片和文字资料来看,各大屋完全是各显高招,古色古香的有,中外合壁的有,规模大小不一。下面仅说说手头掌握的情况。

  .望东市宜稼楼:座落在原市上坪市前大屋组,占地约15亩,九栋十八厅(百度释义为纵向排列共九栋,每栋两厅,共十八厅),四个院落,五个游亭,大小九个天井,余间房子。四周为封火五花火墙。门楼式槽门穿斗结构,雕梁画栋,茶陵县进士、内阁大学士彭维新为其署名“宜稼楼”,乾隆朝翰林院检讨攸县陈梦元为之题书“慕晖居”。(欧家伏)

  九栋十八厅之网络图片:

  .瑶塘大屋:在原市上坪镇鹏江瑶塘组,全是陈姓住居。鹏江上冲的汤家大院,现在还存在槽门!(sky)

  .推上大屋:和尚少五所建,后为市上坪公社用房,还住进了推上生产队一个队的社员。毁于1年特大洪水。当地人称此建筑为“老公社”。

  .朱家大屋:位于原柏市镇墙背村大屋组。(稻叶)

  .黄家垄大屋:七里坪,一个大门进去,里面住了10多户。(罗布泊)

  .广黄洋屋:位于黄丰桥、柏市、广黄三岔路口北侧。残存。如今是洋屋上面盖蓝瓦。(稻叶)

  .樟井洋屋:在樟井村三文鱼场处。建于清光绪末年,中西风格。网友sky说,我小时候还见过有很多残留建筑一大片。现在基本上拆完了,就剩下几堵残墙;现在修的那些房子,都还不能进汽车,好多都是屋连屋,石板台阶进出。

  《柏市地方志》之樟井洋屋正面图:

  樟井洋屋残存部分 没想到从地面起就是空斗而且一直到顶。(炎峰摄)

  樟井洋屋残存部分视频(炎峰摄)

  .陈家大屋:宁家坪镇龙泉村大屋组,有一大片的青砖屋,原大屋生产队现大屋组就是取名于此。住院子里的都是陈氏。仅采光的天井,就有四五个。旁边就是村小学,强驴大米念书时经常在那里玩。现在已片瓦不存了。(大米)

  .阳家大屋:在大桥乡中华村。(逗逗 明月)

  .六轮陂大屋:高车头附近,占地约十亩,大小房间80间。(炎峰)

  .茅坪大屋:高枧新乐村毛坪组,全组人员均居其内,1年被洪水冲毁。   .欧家大屋:位于高枧新乐村东塘组,始建于清光绪十年(),西洋古典风格,砖木结构,占地10多亩,48根石廊柱,托起三大栋大小多间房子。

  .龙家大屋:县城中唯一存在的大屋。部分保存。位于新华书店、攸县博物馆之间,从新华书店南侧进入。据说是贾山龙家解放前所建,四合院式的建筑群,木质老门,青砖铺满地面。年4月20日,攸县龙氏家庭后裔专赴龙家大屋观光并合影。

  局部(炎峰摄)

  攸县龙氏家庭后裔龙家大屋合影 年4月20日(网络图片)

  .高枧洋屋:高枧村上高枧组,中西合壁式院落,内现十字厅堂,前后左右8处天井,大小房屋间。底墙用红石条砌至窗沿,外墙以青砖垒砌至顶,正栋高达3丈。大小窗户均为石窗,中间嵌以钢条为根。地面全部铺设红石条,下架石梁,上铺石板,地下留有空间防潮散热。前有大院,槽门两侧为马房与仆役住房。后院辟有厨房、餐厅和煤屋与灰屋等。民国三年()落成,在民国初期攸县境内首屈一指。曾设为攸县五中,毁于1年特大洪水。(欧家伏)

  .恒树龙大屋:位于石羊塘恒树龙村大屋组,这里还有老屋,真正的大屋场。从郭家洲这边去。(一米)

  这个地方也要去扫描一下。

  .新和洋屋:鸾山新和村,仅剩前墙。目前只有这堵12个栋前墙还能看到,其余都不存在了。远眺的话你肯定上当。

  新和洋屋:

  .张家里大屋:高枧新乐村张家里组,美女千年老幺的外婆家就住在里面。她妈妈说,她小时候里面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家家都能互通。千年老幺小时候也在那里住了几年,当时只有十来户了。都是拆了重建的。最后那户人家拆了建新房,把老大门也拆了。后来他家房子怎么都建不起来,砖和水泥就是不粘一起,水泥浆不吃砖,费了大神才建好。她还说,那座房子最后一次捡屋,还是我八十多岁的外公亲自上去的。(千年老幺)

  .刘家大屋:桃水睦塘村,那里以前有连片大屋,叫刘家大屋。附近还有王家大屋。但是如今都没了。拆了,倒了。(故事)

  .五星大屋:渌田镇五星村,部分存在。老马于年8月拍摄。是当时攸县现存规模最大的大屋,且基本完好。可惜如今仅存部分。

  五星大屋近景

  .陂垄大屋:渌田陂垄村,陂垄碉楼附近。在去碉楼附近的路上,就有一栋老房子,在路边的新房子后面。那个古宅出了名的大,但是倒得差不多了。还是两层的。(故事)

  .大洲大屋:网友炎峰说,在渌田大洲场上有座大屋,保护得很好,但是只有初一十五才开门。里面有一块很有名的匾,写的四个字:萱荫槐阶。这地方要专门去采访。(故事)

  .草田大屋:位于酒埠江原草田村,现在没有了。草田大屋曾经是吴刘家族大祠堂,有“九栋十八天(天井),屋檐相连绵。晴天无日晒,下雨鞋不沾”之说,还有“门对门,柳对柳,银子花边九百九,那个寻到那个有”的藏宝传闻。草田籍著名作家吴刘维曾专文写过草田大屋:“此生我没见过比它更大的屋。中间是祠堂,几十上百户人家环绕在外,屋宇连屋宇,高低起伏,一律地青砖黑瓦,雕梁画栋,连窗棂和门页上,也都刻着各式人物、飞禽走兽,过道全是石板路,一家连一家,盘回往复,曲径通幽。”。俺外公就是草田吴刘的。(老吴)

  .陈家大屋:位于银坑村,保存部分为“茹古堂”。每年正月初四集体吃年饭场面很大。

  银坑陈家大屋残存部分:

  陈家大屋大门:

  陈家大屋茹古堂:

  陈家大屋大厅,已修复。

  网友无愧我心说,还有皇图岭皇新刘家大屋,沙陵陂文家大屋,大同桥何家大屋,上云桥菜花坪李家大屋,石羊塘张家大屋,数不胜数。可惜只有地名了。

  .学校(书院、书屋、义塾)

  在传统民居中,学校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私塾、义墪、书屋、书院(类似进修),民国时期有国民小学,列宁小学等类。

  攸县以办校为主的书院、书屋、义塾,老马知道的有凤山书院、东山书院、凤山义塾、长桥书屋,以及攸县苏区列宁小学等。资料显示,凤山书院、东山书院是一个模式--四合院式。有专门的小学为四栋三间式,也有利用寺庙、祠堂办学的。

  东山书院示意图:

  小时候,老马是在公祠读书的,没见过学校什么样,以为祠堂就是学校。但丫江桥网友易老大说,我就是在专门的学校--岳田小学读书的。学校由岳田片区老百姓捐建,水料楼栿很粗壮,都是弹过墨,光过刨子的,现在难得弄到。样式为老式四栋三间带厨房厕所,楼上楼下四间教室,四间老师住室和办公室。厅堂上头上板梯到楼上,格式与农家住房相同,只有后面做教室的两间屋长一些。

  网络图片:

  相邻的富田大队也有专门的学校,是解放前的学校,原名"教养社",又叫"教养学校",后叫富田小学,也是四栋三间式。岳田、富田两村后来并入仙石大队。   强驴蔡伍文说:我小学在专门的村校读完,那时村里有三所小学。两层楼的四合院,两个天井,走木板梯上二楼。   网友说sky:攸北有名的寺庙,如市坪麻城庙,皇图广华寺就有办学史。

  长桥书屋及匾额(小鱼摄)

  .长桥书屋 是北江丁氏子孙的藏书之地、读书之所。清至民国,北江丁氏教育在攸县遥遥领先,是攸北最早的初级小学,一直到年才合并到长桥村小学。因此,书屋成为地名。长桥书屋也就是六栋五间三进的祠堂样式。

  .凤山书院 元元贞三年()攸县升州之时,柏市民间人士谭渊牵头捐建凤山书院,捐田亩,以供士子学杂、膳食、油灯费用,礼聘前进士禄黎桂担任教师。书院四周围墙,中竖校门,场地开阔,校舍为四合院,前为礼堂,风景优美。

  .凤山义塾 义塾又称“义学”,是古代的一种免费私塾,主要为民间孤寒贫困子弟提供教育。凤山义塾设在柏市凤岭,始创于清嘉庆十四年,是攸县创办最早的义塾。至清光绪二十七年(),增建为进身三栋,共计六子间。(《柏市地方志》)

  .富头列宁小学 攸县苏区列宁小学,位于柏市富头冲湾里组。四栋三间式,二层。校前古拱桥为图书桥。

  上为苏区列宁小学旧址;下为图书桥:

  .石巷屋    石巷,是石匠采掘石材的工地。这里说的石巷屋,位于谭桥街道武家场南面丘陵。是石匠采掘石方时,有意留下近一米宽、20多米长、高在三米以下的红泥石墙,从而开凿成两门一窗,墙内一侧全部采空,形成约5间屋宽的空间成屋,接入电灯,垒起柴灶,搬入伙食摊子,墙外面修建了水池。看样子,这里是当时石匠们的厨房和物资仓库,或短休之所。

  石巷屋外侧:

  石巷屋内侧:

  厨房:

  出石屋门往右,过水库,左侧就是一个大型采石场,削掉了半边红泥石山。由此推测,这座石屋至少使用了几年。如今所见,屋顶已全部崩塌,屋内仅余一餐栕和一只悬吊的电灯泡,似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大战石山的辉煌岁月。

  这座石屋,堪称攸县传统民居样式一绝。

  采石场之一:

  以上各部分用图较多,下面四项民居样式,各用一二张表示一下:   .祠堂

渌田刘氏家庙 以渌田群新村祠堂湾组“名相世族”刘氏家庙(实际上是祠堂)作为祠堂代表。祠堂湾地名就是来自于这座宏伟的祠堂。正面东以刘氏家庙为主,连续4栋牌楼东西一线排列,外观有如城楼。

  刘氏家庙是北宋宰相刘沆后代于清初始建,历乾隆、道光及民国多次重修,正面三间,纵深三进,砖、石、木梁架结构,封火山墙,硬山顶,青瓦面,长宽32X12米,建筑面积近平方米。

  8年11月19日,株洲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包含两栋附属建筑,认定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

  “名相世族”刘氏家庙:

  .寺庙宝宁寺 位于黄丰桥镇乌井村,是湘赣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唐天宝10年(公元年),开山祖师是攸县籍人士旷长髭禅师。年4月17日,攸县人民政府公布宝宁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进行该寺的修复工作,年春举办了盛大的开光法会。

  .墓庐

  墓庐,即守墓人住的地方。攸县已知有两处墓庐,一为市先村王下石虎岭刘氏墓庐,一处在灵龟峰公园内,陈健民墓地前。

刘氏墓庐墓主刘文忠,号楚魁,为攸县石虎岭刘氏迁攸开基祖。刘曾为儒学司提举,明初从江西永新浯塘迁入攸县北乡王下。明永乐十三年(5)殁,葬王下住屋之后。明末清初,刘氏后裔将祖屋改建为祠堂,称“墓庐”。

  刘氏墓庐面阔五间,前后两进,左边侧屋为杂屋。占地面积平方米。厅内由12根石屋柱间构成进身二栋,两边现天井。每根石柱高4.5米,上架横梁。

刘氏墓庐

  .碉堡(碉楼)   攸县仍存在的碉堡、碉楼,各有一处,一在高枧山里,叫碉堡;一在渌田陂垄,叫碉楼。

高枧碉堡 四栋三空三进格局,占地约平方米,条石为基,红砖砌墙,门窗框皆为石材,整个建筑给人感觉雄伟大气,十分结实。屋后左右各有一个半圆形碉堡,有上、中、下三层枪眼,枪眼内大外小。(网络图文)

陂垄碉楼

  陂垅村高楼,高13米,长24米,宽8米,面阔六间,三层,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叠涩檐。据当地蔡氏族谱记载,此楼始建于明,清代重修,非常之时举族迁入,由青壮年守卫门窗,可保无虞。据传明末至民国,因有高楼庇护,当地蔡姓数次避过兵灾匪患,故有“修高楼添子添孙,拆高楼断子绝孙”的祖训。文革期间因蔡姓力保而得存。

  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网络图片:

附:传统民居抖墙屋施工现场资料

  抖墙屋,是利用约2米长、40厘米高的长方框形模板(墙板),往框中填充黄泥,加若干树枝条或竹片(北方为泥巴里掺麦秸)作为牵引,抖紧为墙;抖若干层后停工,待墙壁整体干了后再往上抖墙。网友希望说,如今大西北还有这种房子在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y/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