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药业推广,值得收藏!

一、解表剂

A、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5克。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2.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9克

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3.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10克、甘草5克。

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4.葱豉汤

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B、辛凉解表剂

5.桑菊饮

桑叶15克、菊花12克、薄荷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5克、连翘10克、芦根10克。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桑叶:苦、微寒。(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2)清肝明目:用于风火目疾(如急性结膜炎)。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

6.银翘散

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7.麻杏石甘汤

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25克、甘草8克。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抓中药到特别推荐开阳县百年药业城北路店,价格最实惠!

二、清热剂

A、清气分热剂

8.白虎汤

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脑”、“乙脑”、肺炎、糖尿病、口腔炎症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

9.竹叶石膏汤

竹叶9克、生石膏30克、麦冬18克、半夏9克、人参(或党参5克)、粳米8克、甘草3克。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用于热病后余热不清,气阴未复或热病气阴两伤,而见口干、虚烦、呕逆、纳呆,舌红或绛,少苔,脉细数者;胃阴不足,胃火上逆,而见口舌糜烂、消渴者。也可用于暑病发热气阴两伤之证。

B、清热凉血剂

10.犀角地黄汤

犀角1~3克(可用广角或水牛角30克代)、生地黄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

清心解毒,凉血散瘀:用于外感热病,热入血分,证见高热、神昏谵语、出血或发斑疹,舌质红绛,脉数者。目前临床上常用本方治疗因血分热炽,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发斑、高热昏迷的病证,如血液病、败血症、急性黄色肝萎缩及斑疹伤寒,或尿毒症、肝昏迷等。

11.清营汤

犀角粉2克(另冲)、生地黄15克、元参9克、麦冬9克、银花9克、连翘6克、丹参6克、竹叶心3克、黄连5克。

清营解毒,养阴清心:用于外感热病热入营血,扰及心神,而见高热烦渴或口不渴烦躁、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C、清热解毒剂

12.黄连解毒汤

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

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炽盛,发热烦躁、吐衄发斑、甚则神昏谵狂,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之证。用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感染的病证,如急性痢疾、急性泌尿系感染、肺炎、败血症以及痈肿疮疖等而见上述证候者。

13.普济消毒饮

黄芩15克、黄连15克、板蓝根3克、连翘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元参6克、甘草6克、陈皮6克、升麻2克、柴胡6克、桔梗6克。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用于瘟毒上壅,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目不能睁、咽喉肿痛、口渴,脉浮数有力者。用本方加减,可治疗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以及痈肿疮疖等而属于热毒上壅之证者。

14.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30~60克,生地15~30克,犀角粉1~3克(另冲),黄连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知母10克、连翘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元参15克、桔梗6克,甘草3克、竹叶6克。

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用于热性病,火热炽盛,气血两燔,证见高热神昏、狂躁谵语、头痛如裂、发斑吐衄、抽搐痉厥,舌绛唇焦,脉数等。

15.仙方活命饮

银花30克、炙山甲、天花粉、白芷、当归尾、赤芍、浙贝母、防风、乳香、没药、皂角刺、陈皮、生甘草各9克。水煎或酒水各半煎服。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热痛之证。

16.五味消毒饮

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紫背天葵6克。

清热解毒,消疔肿:用于各种疮疡疔毒初起而属实热者。

D、清脏腑热剂

17.导赤散

生地、木通、生草梢、竹叶各等份。

清热利尿:用于心经热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喜冷饮;或心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等证。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腔糜烂、溃疡等属于心火上炎之证者。

18.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生地9克、柴胡6克、甘草6克。

泻肝火,清利肝胆湿热: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肿耳痛及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混浊、会阴肿痒、带下黄稠,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证。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生殖系统炎证、急性中耳炎、急性结膜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19.泻白散

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生甘草3克、粳米6克。

泻肺火,清虚热:用于肺热咳喘、咯血、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可用本方配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麻疹初起,或疹后合并肺炎之咳嗽气急、痰粘、身热不退等症。

20.清胃散

黄连5克、生地12克、丹皮6克、升麻6克、当归6克。

清胃凉血:用于胃热牙痛、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口气热臭,或唇舌颊部肿痛,舌红苔少,脉滑数者。目前常用本方治疗口腔溃疡及牙周急性炎症。

21.玉女煎

生石膏15~30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4.5克、牛膝4.5克。

清胃滋阴:用于肾阴不足,胃火有余之证,如烦热干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鼻出血或消渴证等,而见舌红苔白或黄,脉细数者。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急性热性病之发热烦渴,糖尿病之口舌干燥,以及口腔溃疡、牙周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22.左金丸

黄连克、吴茱萸30克,制成丸剂,每服2~3克,日服2~3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泻肝和胃:用于肝经火郁兼有肝胃不和之证,如恶心、呕吐酸水、口苦嘈杂、胁肋作痛,舌红,脉弦数等。

23.白头翁汤

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黄柏12克、黄连6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下迫引起的急性肠炎或痢疾,证见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

E、清虚热剂

24.青蒿鳖甲汤

青蒿6克、鳖甲15克、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养阴清势:用于阴虚潮热或低热,如热病后期或慢性病低烧不退,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目前常用本方治疗结核病潮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低热。

25.清骨散

银柴胡5克、胡黄连3克、秦艽3克、鳖甲3克、地骨皮3克、青蒿3克、知母3克、甘草2克。

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潮热骨蒸。如某些慢性病低烧、手足心热、颧红身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三、祛湿剂

A、芳香化湿剂

26.藿香正气散

藿香9克、苏叶6克、白芷3克、大腹皮9克、茯苓9克、白术或苍术6克、陈皮6克、半夏9克、厚朴6克、桔梗6克、甘草6克

解表和中,芳香化浊: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湿滞或感受暑湿,外见寒热头痛等表证,内有胸腹满闷、纳呆呕恶、腹痛泄泻,口淡苔腻,脉濡缓等湿阻之证。本方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具有上述证候者。

27.平胃散

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燥湿健脾:用于湿困脾胃之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中无味、肢倦便溏,舌苔白腻而厚者。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所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

B、清热祛湿剂

28.三仁汤

杏仁15克、生苡仁18克、白蔻仁6克、厚朴6克、半夏15克、竹叶6克、滑石18克、通草6克。

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互结,湿重热轻之头痛身重、胸闷欲呕、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濡者。也可用于伤寒病初期、夏日重症感冒或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而具有前述证候者。

29.新加香薷饮

香薷6克,银花9克,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暑温初起,复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口渴,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者。

30.菌陈蒿汤

茵陈蒿3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湿热郁蒸引起的黄疸,证见面目周身发黄如橘色(阳黄)、尿赤、大便秘、口渴、腹胀、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者。单用本方或以本方加减,可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但必须是湿热阳黄之证。

31.八正散

车前子12克、木通6克、瞿麦15克、扁蓄15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栀子6克、熟大黄6克、灯芯3克。

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膀胱而见少腹急满、小便浑赤、尿痛、尿流不畅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肾炎及急性泌尿系感染而属湿热证者。

32.六一散

滑石30g、甘草5g

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C、利水渗湿剂

33.五苓散

茯苓9克、猪苓9克、白术9克、泽泻15克、桂枝6克。

化气利水:用于外有表寒,内停水湿,证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水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吐泻频作,舌苔白腻,脉浮者。可用本方加减或与其他方剂配伍,治疗各种原因之水肿、水泻、黄疸等。

34.五皮饮

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本方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

D、温化水湿剂

35.实脾饮

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用于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见尿少浮肿下半身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身重肢冷。舌苔白腻而润,脉沉迟者。本方与五苓散合用也可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或肝硬变腹水之轻症而属于脾阳虚者。

36.苓桂术甘汤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健脾祛湿,温阳化饮: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胸闷气促、咳嗽痰多、脘痞便溏、心悸目眩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心脏病水肿、肾炎水肿或心力衰竭之心悸等而属脾虚湿盛之证者。

E、祛风除湿剂

37.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秦艽9克、防风9克、川芎6克,细辛3克,桑寄生18克,牛膝9克、杜仲9克、当归12克、白芍9克、熟地15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肉桂1.5克、甘草6克。

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用于肝肾两亏,风寒湿痹,证见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痛麻木、腰膝冷痛等。目前多用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神经炎、腰肌劳损等属于肝肾、气血亏虚者。

38.蠲痹汤

羌活9克、防风9克、片姜黄6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芪9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祛风除湿,益气和营:用于肢体疼痛、项背拘急、肩臂掣痛、手足麻木者。尤以上肢风湿痹证最为适宜。

四、治燥剂

39.清燥救肺汤

桑叶9克、生石膏15克、人参2克、甘草3克、麻仁3克、阿胶3克(烊化)、麦冬4克、杏仁2克、枇杷叶6克。

清燥润肺: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无痰或少痰、气促胸痛、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者。

40.养阴清肺汤

生地9克、麦冬9克、元参9克、丹皮3克、川贝母6克、生甘草2克、薄荷2克、白芍3克。

养阴清肺:用于阴虚肺热而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数者。

41.沙参麦冬汤

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42.麦门冬汤

麦冬35克、半夏5克、人参5克、粳米5克、甘草3克、大枣4枚。

养胃润肺,降逆化痰:用于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如肺阴伤之干咳或痰粘咯吐不爽;胃阴伤之咽干口渴、恶心、干呕、呃逆。舌红苔净,脉虚数等。

五、泻下剂

A、寒下剂

43.大承气汤

大黄12克、芒硝或玄明粉9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

泻热去实,消痞除满:用于①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腹满硬而拒按、便秘、手足微有汗出,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滑有力者。②热结旁流:阳明腑实证,一般均见大便燥结,但有时因肠中热实积结较甚,肠胃尽力排除热实而出现下利的现象称为“热结旁流”。证见高热烦躁、脐腹硬痛、下利清水臭秽、口舌干燥、脉滑数者。③阳明腑实证而见高热昏厥抽搐者。

44.大黄特丹皮汤

大黄18克、丹皮9克、桃仁12克、冬瓜子30克、芒硝9克。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用于肠痈。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

45.凉膈散

大黄克、芒硝克、甘草克、栀子克、黄芩克十两、薄荷克、连翘克,制成散剂,每服6~12克。也可按比例煎服。

泻火通便:用于上、中焦热邪炽盛之证,如外感热病,肺胃热炽而见高热而赤、头痛咽痛、口舌糜烂、齿痛鼻衄、胸膈烦热、便秘尿赤,苔黄,脉滑数者。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而见上述证候者。也有人用本方加大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治疗“乙脑”或“流脑”而见烦躁、便秘者。

B、温下剂

46.温脾汤

大黄9克、附子9克、干姜6克、党参6克、炙甘草3克。

温脾阳,逐冷积:用于脾胃阳虚之冷积便秘,或久痢不止、腹痛、肢冷、苔白滑、脉沉弦者。

C、润下剂

47.麻子仁丸

麻仁克、杏仁克、大黄克、枳实克、厚朴克、白芍克,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2丸,日服1~2次。

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燥结之便秘或痔疮便秘。

D、逐水饮

48.十枣汤

大戟、芫花、甘遂各等分研粉,大枣10枚煮汤,清晨空腹调服药粉1.5~3克。泻下后,宜服稀粥以和胃气。

攻逐水饮:用于胸水、腹水或肾炎水肿而体质尚好者。

六、和解剂

49.小柴胡汤

柴胡12克、黄芩9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本方应用范围较广泛,单用本方或作适当加减,可治疗外感热性病、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产后发热、经期感冒以及疟疾等见有往来寒热、胸胁满闷等症者。

50.大柴胡汤

柴胡20克制半夏10克黄芩10克芍药10克大黄10克枳实10克大枣5枚干姜10克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51.半夏泻心汤

制半夏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黄连3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和胃降逆,开结散痞:用于脾胃不和,肠胃功能失调,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恶、不思饮食、肠鸣腹泻,舌苔腻而微黄者。

52.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0克、炙甘草15克、煨生姜、薄荷适量,共为散。也可按比例煎服。

疏肝健脾:用于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的两胁疼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细等症。本方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以及慢性肝胆疾患而见上述证候者。

53.痛泻要方

白术(土炒)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45克、防风60克,共为散。也可按比例煎服。

疏肝健脾,缓痛止泻:用于肝木剩脾引起的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不减,且常与情绪变化有关,一般无实热或虚寒的见证,舌苔薄白,脉弦而缓者。本方可用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慢性消化不良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54.四逆散

柴胡6克、白芍9克、枳实6克、甘草3克。

疏肝理气,解郁泄热: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脘腹胀痛或兼有腹泻,或月经不调。或热郁于里,而见四肢发凉、口干,舌红苔黄,脉弦细数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如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胸膜炎等),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溃疡病所致胃脘痛等。

七、温里剂

A、温中散寒剂

55.理中汤

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克。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纳化失常所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疼痛、腹泻、浮肿,舌胖苔白滑,脉沉迟等症。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病以及胃肠痉挛性疼痛等而具有脾胃虚寒之证者。

56.小建中汤

白芍12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4枚、饴糖18克(溶化冲服)。

温中补虚,缓痉止痛: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按喜暖,或心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等症。本方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肠痉挛等属于中焦虚寒者。

57.大建中汤

川椒3克、干姜5克、党参9克、饴糖18克(溶化冲服)。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用于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脘腹绞痛,如时而腹部攻冲起包,手不可近,呕不能食。或因脾胃虚寒较甚,而蛔虫扰动不安者。

58.吴茱萸汤

吴茱萸9克、党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B、回阳救逆剂

59.四逆汤

制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卧、下利清谷、血压下降、出冷汗,或呕吐腹痛,苔白滑,脉沉细或微细欲绝者。本方可用于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之剧烈吐泻,或大汗过多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发展到休克阶段而属于阳虚寒盛者。

60.参附汤

人参12克、制附子9克。

回阳益气救脱:用于阳气暴脱,而见面色苍白、头晕、冷阗2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现多用于大手术或大出血后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出现上述证候者。

61.真武汤

茯苓9克、白术6克、白芍9克、生姜9克、制附子9克。

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而见小便不利、肢体沉重疼痛或浮肿、恶寒腹痛、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者。用本方加减还可用于脾肾阳虚之慢性肾炎水肿、心力衰竭水肿,以及慢性肠炎痢疾之久泻等。

C、温经散寒剂

62.当归四逆汤

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大枣5枚。

活血养血,温经通脉:用于血虚寒凝而见手足寒冷、青紫、麻木、疼痛,脉细者。目前常用本方治疗冻疮,四肢血管痉挛症(如雷诺氏病),以及痛经而属血虚有寒者。

63.阳和汤

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9克、肉桂3克、麻黄2克、炮姜炭2克、生甘草3克。

温阳散寒,除痰通络:用于一切痈疽属于阴证者,如流注、痰核、瘰疬、鹤膝风等。使用本方应注意病变局部色白或暗、不肿或肿势散温,酸痛,并见面色无华、苔白不渴,脉沉细或迟细等全身虚寒之象。可用本方治疗淋巴结结核、骨结核,还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属于阳虚者。

八、补益剂

A、补气剂

64.四君子汤

党参(或人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

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少便溏、身疲乏力,苔白,脉缓弱之证。

如脾胃气虚之症兼脘腹胀闷者,属气虚兼气滞,需加陈皮理气化滞,名异功散;

如脾胃气虚之症兼有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气短者,属气虚兼痰湿,需加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名陈夏六君子汤;

如脾胃气虚之症兼有胃下垂、脱肛、久泻久痢者,属气虚下陷,需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名补中益气汤;

如气虚之症兼有血虚(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属气血双虚,需四君子汤加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四物汤),名八珍汤;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

如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自汗、食少、便溏、面黄、肌瘦、体倦乏力,需四君子汤中茯苓改茯神、加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名归脾汤,归脾汤还可治脾不统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及气血不足所致的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等。

65.参苓白术散

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莲肉9克、陈皮6克、砂仁3克、桔梗3克、大枣5枚。

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用于脾肺气虚,湿痰不化之食少乏力、便溏或泻,或咳嗽痰多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慢性肠炎久泻,结核病之身疲乏力、痰多食少以及慢性肾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66.补中益气汤

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

益气升阳:用于脾虚气弱重症,如身倦自汗,及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小便频急(如慢性泌尿系感染);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证。也用于低血压头痛眩晕、或气虚嗜睡、气虚发热等证。

67.生脉散

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益气养阴,敛汗生脉:用于气阴衰微之汗多欲脱,脉微细欲绝,以及口渴、舌红无津、久咳肺虚、气短自汗等。本方可用于各种热性病之神倦、口干,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气阴两虚之证者。近已制成针剂,用于休克之急救。

B、补血剂

68.四物汤

熟地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补血活血调经:用于血虚或血虚兼瘀的病证及妇女月经不调。

加桃仁、红花名桃红四物汤,功能:养血活血。主治妇女经期不稳定,有血块,经色紫且稠粘,腹痛等;四物汤加艾叶、阿胶、甘草后取名为胶艾四物汤,用来治疗月经过多,是安胎养血止漏的要方;四物汤加四君子汤后,名八珍汤,能气血双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肉桂,则成为十全大补汤。

69.当归补血汤

黄芪30克、当归6克。

补气生血:用于失血后,气虚血少之证,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脉虚无力。

70.归脾汤

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远志10克、木香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身疲食少,以及由于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及月经过多等症。

C、补阴剂

71.六味地黄丸(汤)

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滋补肝肾:用于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咽干、喉痛、潮热、遗精等。以本方加减,可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神经衰弱、慢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月经过多等见有肝肾阴虚证候者。

a知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本方滋阴泻火之力较强,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汁咽痛者。本方配清热解毒药,可用于慢性泌尿系感染;配凉血止血药可用于隐匿性血尿等。

b杞菊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本方重在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昏花、两目干涩等,或高血压病属于阴虚阳亢者。

c明目地黄丸:即杞菊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更能加强养肝明目的作用。

d麦味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嗽咯血者。

e七味都气丸: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用于肾不纳气之虚喘。

f生六味汤:熟地改成生地,增加凉血功能。

72.一贯煎

生地30克、枸杞子12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5克。

滋养肝肾,疏肝理气:用于阴虚气滞之胸胁胀痛、胃脘疼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

D、补阳剂

73.金匮肾气丸(即肾气丸)

熟地克、山药克、山萸肉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以上为丸剂用量。也可按比例煎服。

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或下半身发凉,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夜间尿频,以及痰饮咳喘,消渴,水肿,久泻等。

74.二仙汤

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用于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病见有肾阴阳两虚、虚火上扰者。

九、消导剂

75.保和丸

山楂克,神曲60克,莱菔子30克,茯苓90克、陈皮30克、半夏90克,连翘30克,研末为丸。每服6~9克,每日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消食和胃:用于停食所致的胸脘痞满胀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大便不调,苔黄腻,脉滑等。

76.枳实导滞丸

大黄30克,炒枳实15克、炒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芩9克、黄连9克、白术9克,泽泻2克、研末为水丸。每服6克,每日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消导积滞,清利湿热:用于饮食内停,生湿蕴热所引起的痞闷胀满、腹痛纳呆、腹泻或下痢后重,舌苔黄腻,脉沉有力等证。本方可用于停食、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或痢疾初起而见上述证候者。

十、驱虫剂

77.乌梅丸

乌梅克、黄连克、黄柏克、人参克、当归克、附子克、桂枝克、川椒克、干姜克、细辛克。前者为丸剂用量,也可按比例煎服。

安蛔止痛:用于蛔厥,证见上腹阵发性剧痛、恶心哎吐或吐蛔,发作时则冷汗出、四肢凉,脉弦紧或伏者。可用本方或成药丸剂治疗胆道蛔虫症,也可治疗慢性肠炎、久痢而具有寒热昏杂之证者。

十一、理气剂

A、行气剂

78.半夏厚朴汤

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苏叶6克、生姜15克。

理气开郁,降逆化痰:用于咽中似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气),或湿痰凝聚,胸膈满闷、撑胀而兼有呕吐者。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慢性咽喉炎及神经官能症见有上述症状者。

79.金铃子散

金铃子(川楝子)、元胡各30克。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用于胸胁胃腹疼痛、疝痛、经期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本方广泛应用于气滞诸痛,如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胃肠炎、溃疡病、月经不调等所出现的肝区或上下腹疼痛。

80.暖肝煎

当归9克、枸杞子9克、小茴香6克、肉桂6克、乌药6克、沉香3克、茯苓9克、生姜3片,水煎服。

温补肝肾,行气散寒:用于肝肾不足,阴寒偏盛之小腹冷痛、疝气等。

B、降气剂

81.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党参9克。

和胃降逆,下气消痰:用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证见胃脘胀满、嗳气、呃逆或恶心哎吐,苔白滑,脉弦滑无力者。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及幽门不全梗阻而见胃气上逆之证者。

82.苏子降气汤

苏子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4克、前胡6克、厚朴6克、橘红6克、当归6克、肉桂2克、生姜3片。

降气平喘,温化痰饮:用于痰涎壅盛所致的胸闷痰多、咳喘气促、形寒肢肿,舌苔白滑等上实下虚之证。目前多用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脏病性喘息等而有寒痰壅盛之证者。

83.橘皮竹茹汤

橘皮(陈皮)9克、竹茹9克、生姜9克、大枣5枚、甘草6克、党参9克。

补虚清热,理气降逆:用于久病胃虚兼热,胃气上逆而恶心,呃逆者。本方可用于病后胃虚之恶心、呃逆,也用于幽门不全梗阻之呕吐,或妊娠呕吐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84.丁香柿蒂汤

丁香6克、柿蒂6克、党参9克、生姜6克。

温胃降逆:用于胃气虚寒之呃逆。

十二、理血剂

A、活血祛瘀剂

85.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赤芍6克、生地9克、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柴胡3克、枳壳6克、桔梗5克、甘草3克、牛膝9克。

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用于瘀血停滞胸中,而见胸痛、头痛、内热烦急、心悸、失眠、呃逆干呕,以及夜间潮热等症而兼有瘀血表现者(如舌边紫暗或有瘀斑、唇色青紫、两目暗黑等)。本方可用于心绞痛、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闭经、痛经等见有瘀血证候者。

86.生化汤

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6克、炮姜2克、炙甘草2克。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者。

87.温经汤

吴茱萸9克、桂枝6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丹皮9克、阿胶9克(烊化)、麦冬9克、党参9克、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3片。

温经祛瘀,养血调经: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如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或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等。

B、止血剂

88.咳血方

青黛6克、瓜蒌仁9克、海浮石9克、焦栀子9克、诃子6克。

清热化痰,敛肺止血:用于痰中带血、痰粘难出、心烦口渴,舌苔黄,脉弦数者。

89.小蓟饮子

生地24克、小蓟15克、滑石12克、木通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竹叶6克、当归6克、栀子9克、甘草6克。

凉血止血,清热通淋:用于下焦郁热引起的尿血、尿道灼热或涩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可用本方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的尿血及其他泌尿系疾患见有上述证候者。

90.槐角丸

槐角、防风、地榆、当归、枳壳、黄芩,各等分,研末制丸。每服6~9克,每日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清肠止血:用于便血、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者。

十三、祛痰剂

91.二陈汤

陈皮(或橘红)9克、制半夏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脾虚痰湿阻滞之咳嗽痰多而呈清稀泡沫、胸闷呕恶、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等症。本方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咳嗽痰稀之症。

杏苏散:即二陈汤加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生姜、大枣。功能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之证。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用于痰热内扰,虚烦不得眠者。

导痰汤:即二陈汤加枳实、胆星。用于痰多喘急、时发晕厥、头痛眩晕,或咯痰粘稠、坐卧不安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即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用于痰湿中阻,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苔白滑腻,脉滑之证。

92.三子养亲汤

苏子9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9克。

顺气降逆,化痰平喘:用于肺气不降之咳嗽气逆、痰多胸闷、食欲不振,舌苔粘腻,脉滑者。

93.小青龙汤

麻黄3~6克、桂枝3克、细辛3克、干姜3克、制半夏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甘草3克。

解表散寒,化饮平喘:用于素有痰饮,复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而多泡沫,苔白润,脉浮紧者。本方常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而见咳喘痰稀有泡沫,遇冷即犯者。

94.止嗽散

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各9克,桔梗6克、甘草3克。原方为散剂,现作汤剂服。

止咳化痰:用于外感久咳,咳痰不爽,表邪未尽者。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

十四、固涩剂

A、固表止汗剂

95.玉屏风散

黄芪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研粉,每次6~9克,每日2次。

补气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者。

B、敛肺止喘剂

96.参蛤散

蛤蚧1对、人参9克。研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

补肺肾,定喘嗽: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气促、言语无力、声音低微者。可用本方治疗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之虚喘。

C、涩肠止泻剂

97.四神丸

补骨脂克,五味子60克、煨肉豆蔻60克,吴茱萸30克,生姜克,大枣50枚,制丸。每服6~9克,每日1~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证见久泻或五更泄泻、食少乏力、腹痛肢冷,舌淡,脉沉迟无力者。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腹泻而见有脾肾虚寒之证者。

D、固精缩尿剂

98.金锁固精丸

潼蒺藜、芡实、莲须、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共细末,莲子粉糊为丸。每服9克。也可按比例煎服。

收涩固精: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腰痛耳鸣、四肢无力者。本方可用于神经衰弱的遗精、失眠多梦等症。

E、固崩止带剂

99.固冲汤

炒白术30克,生黄芪18克,煅龙骨24克、煅牡蛎24克、山萸肉24克、白芍12克,乌贼骨12克,茜草9克,棕榈炭6克,五倍子1.5(研冲)。

固脱止血,调补肝脾:用于气虚不能摄血之子宫大量出血,血流不止,脉微弱者。

十五、安神剂

.天王补心丹

人参(党参)、元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各15克,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各30克,生地克。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丸9克,每服1丸,每日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阳亢,虚火易动之失眠、心悸、口舌生疮、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常用于神经衰弱之失眠多梦,或心脏病心悸失眠而属于阴虚火旺之证者。

附:南方地区常用方剂:

1.小儿七星茶

蝉蜕3g麦芽10g钩藤5g山楂10g灯芯草4扎

薏苡仁10g淡竹叶5g象牙丝5g谷芽10g甘草3g

开胃消滞,清热定惊。用于小儿积滞化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大便不畅,小便短赤。

2.清热祛湿茶(成人)

芦根15g茵陈15g白茅根15g木棉花15g大青叶15g萆薢(川太)15g淡竹叶15g谷芽15g黄芩10g泽泻10g金银花6g布渣叶15g甘草5g

清热解毒,解暑祛湿。

3.清热祛湿茶(小儿)

芦根5g茵陈8g淡竹叶5g藿香5g连翘5g佩兰5g谷芽8g薏苡仁8g麦芽8g甘草3g

清热解暑,利水渗湿,健脾开胃。

4.伤风咳茶

防风15g苏叶10g荆芥10g黄芩15g薄荷10g(后下)法半夏15g桔梗15g浙贝15g僵蚕10g甘草5g

祛风,解表,止咳。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流涕鼻塞,喷嚏喉痒。

5.感冒咳茶

桑叶15g荆芥12g芦根15g薄荷8g(后下)桔梗15g枇杷叶15g连翘15g浙贝15g野菊花10g板蓝根15g

清热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头痛,目赤,口干,咽痛等

6.健脾开胃方

党参15g麦芽15g白术10g山楂15g茯苓10g

谷芽15g炙甘草3g鸡内金10g陈皮6g

补气健脾开胃

7.十三太保(出自《傅青主女科产后篇攠篇》)

当归10克、荆芥穗5克、川芎10克、艾叶5克、炒枳壳10克、炙黄芪5克、菟丝子10克、厚朴5克、羌活5克、川贝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老生姜3片

胎动不安,腰酸腹痛,以及难产,可用于纠正胎位。也用于妊娠呕吐、痰水、心中郁闷、头重目眩、恶闻食气或胎动不安、腰腹卒痛、下血不止。适合怀孕七个月以后,胎位不正、胎动不安的孕妇

免费推广文章扫码上方







































拉萨白癜风医院
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gn/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