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人体四焦,不可多得的辨治心法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上篇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中篇

仝小林教授首创四焦辨治之(一)顶焦下篇

一、上焦辨治心法

上焦心系与肺系,气血辨证为总纲。开胸顺气血府逐,丹参饮里气血方。气虚四君血四物,心肺衰竭参附姜。

注:①开胸顺气血府逐:血府逐,即血府逐瘀汤,开胸顺气活血。②丹参饮里气血方:丹参饮,即丹参、檀香、砂仁,为行气活血方。③心肺衰竭参附姜:参附姜,即人参、附子、干姜。

二、肺系

(一)外感总括

1.外感四焦辨治心法

顶焦督病起太阳,表虚桂枝实麻黄。上焦鼻咽连肺卫,银翘桑菊桔甘汤。中焦藿香正气散,解表和中理胃肠。下焦初感八正散,肾虚湿热清补良。

注:①表虚桂枝实麻黄:太阳风寒表虚证,予桂枝汤;太阳风寒表实证,予麻黄汤。②银翘桑菊桔甘汤:银翘散、桑菊饮、桔梗汤(桔梗、甘草)。

2.外感病从粘膜辨治

西医把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中医分伤寒、伤风、伤湿等,我把外感统归于四种粘膜,即皮肤粘膜、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泌尿系粘膜。

无论其发病初起,恶寒发热孰轻孰重,辨别在哪个粘膜部位至关重要。无流行性、传染性就叫外感;有流行性、传染性就叫瘟疫。具体来讲,皮肤粘膜多伤寒(风寒),代表方是麻黄汤、桂枝汤;呼吸道粘膜多伤热(风热),代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消化道粘膜多伤湿(暑湿),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泌尿系粘膜多伤浊(浊毒),代表方为八正散。只有按粘膜分类,才不至于被恶寒轻重、发热高低这些表象所迷惑,而且治疗准确有效,辨证简便易行。

黏膜环境变化易感外邪论:汗道(皮肤黏膜)喜温,寒则战栗,太阳起病;气道(呼吸道黏膜)喜润,燥则为殃,气分病矣;谷道(消化道黏膜)喜净,天地氤氲,湿滞中焦;水道(泌尿系黏膜)喜阴(凉),火则为病,下焦湿热。

3.外感透邪手法

外感窍病,深入脏腑,遂成顽疾,仍宜透邪。见脏治脏,非求本之治。因外感,常常是某些脏腑病之源头。如果对外感之辨证体系不熟悉,或对外感如何导致脏腑病以及如何诱发和加重脏腑病不清楚,治疗上就会被动挨打,挨打了还找不出门道。

(二)感冒

1.辨治心法

(1)感冒三字经

膀麻桂,卫银桑;肠苏连,胃藿香。同为表,合见常;单选一,杂合方。拘寒热,立围墙;理不明,寒温僵。效即理,重临床;杂合治,勿惶惶。

注:①膀麻桂:膀,足太阳膀胱经。外感太阳起病,麻黄汤或桂枝汤。②卫银桑:肺卫起病,银翘散或桑菊饮。③肠苏连,胃藿香:肠胃起病,苏连饮或藿香正气散。④寒温僵:即寒温对立。⑤杂合治:感冒,常见太阳兼卫分或肠胃合病,治疗当用合方。

(2)外感合病

感冒起病,大致有三,曰太阳,曰卫分,曰肠胃。其辨治要点:除恶寒发热外,太阳则头痛、身痛、关节疼痛;卫分则或见咽痛,或见咳喘;肠胃则或见呕恶,或见泄泻。太阳者麻黄桂枝,卫分者银翘桑菊,肠胃者藿香正气。故初起定位最为关键。今之感冒,合病常见,太阳兼卫分或肠胃,或俱见,治又当合病合方。我常在葛根汤基础上加金银花、连翘、藿香,多管齐下效佳。

(3)凉饮治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的直接原因,是呼吸道黏膜干燥。在疲劳状态下,短时间内大量抽烟、热风空调,是发病的直接诱因。凉饮小口不断补充水分,是有效之法。所谓感冒需多喝水,最适合于风热感冒。至于风寒感冒、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多喝水不是必需的,除非高热和大量出汗。

2.方药运用

(1)透表退热汤

葛根30g、麻黄15~30g、桂枝15~30g、白芍15g、生甘草9g、杏仁9g、石膏30g、金银花30g、芦根30g、蝉衣6g、僵蚕6g、生大黄3g、生姜9大片、红枣3枚。

外感发热邪未尽,膀胱卫分合见病,葛根升降透外邪,银翘加味服后宁。

外感发热。常见太阳伤寒证与卫分证合病,症见恶寒发热,或高热,无汗,周身骨节酸痛,咽干痛或干咳少痰、口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若用之得当,退热速也。

①此方需分多次服用,一副药可分4~6次服,每3~4小时服一次。剂量较大是为缩短疗程,多次服用是为保证安全。②遵循中病即减原则,热退后未复升,药物当减量使用。③平素睡眠不佳者,药物不宜服太晚,恐影响睡眠,麻黄发阳之故。④平素体虚多汗或有窦性心动过速病史,麻黄当减量。

(2)三表汤

葛根45g、生麻黄9g、川桂枝15g、羌活15g、银花30g、桔梗15g、生甘草15g、藿香9g。

感冒初起,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咽喉痛,轻咳,胃肠不适。即风寒、风热、胃肠感冒三表合一。

高热加生石膏、芦根;咳重加前胡、百部;扁桃体化脓加野菊花、紫花地丁;恶心食欲不振加佩兰、生姜。

(3)麻黄、石膏

都说石膏属寒凉,风寒总是配麻黄。麻黄前脚发出汗,石膏接力汗始长。腠理郁闭成高热,热散反觉石膏凉。辛凉辛热从“用”定,莫以“用”寒说“体”凉。

注:生麻黄,发汗速。欲使汗出透,需加石膏。石膏发汗缓,但持久。所谓真懂石膏者,断不会以其为大寒而畏之,汗出脉静身凉,知其为发汗圣药。我治流行性出血热、SARS、重症流感、急性风湿热等,生麻黄常用15~30g,石膏30~g,分4~6次服。既可保证安全性,又可保持较高血药浓度,中病即减。

(4)外用熏鼻方——感冒熏鼻香药

藿香、香白芷、紫苏各6g。

将药研粉,放入杯中,用热水冲开,趁热熏鼻。

芳香通窍,散寒解表。

风寒感冒初起,头痛、鼻塞、微咳、咽喉不适或胃肠不适。亦可作为易感综合征病人的预防用药。

感冒之预防和初起可用香熏,感冒较重者熏后可将药汁服下。

附:外感合病治验

患者,女,15岁,初三学生。恶寒发热一天,测体温38.3℃,无汗,肌肉酸痛,咽痛,扁桃腺肿大,微恶心。舌稍红,苔白,脉浮紧数。辨证为太阳、卫分、肠胃同病。治以解表散寒,清热利咽,化湿和胃。予麻杏石甘汤合三表汤加减:生麻黄6g,杏仁15g,生石膏30g(先煎),羌活15g,银花30g,连翘30g,野菊花30g,马勃15g,锦灯笼15g,藿香9g,荆芥15g(后下),生姜3片。服两副,病愈。

(三)过敏性鼻炎

1.辨治心法

过敏性鼻炎,当分清涕、浊涕。清涕,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浊涕,治以凉膈散。可再加辛夷、川芎等通窍之药。

2.方药运用:仝氏通窍鼻炎汤

辛夷6g、鹅不食草15g、苍耳子9g。

通鼻窍。

慢性鼻炎。

①辨涕之脓清。②辨有无过敏。

①脓涕合凉膈散,清涕合麻黄附子细心汤,过敏加过敏煎,头痛合都梁丸。②季节倾向明显者,在季节来临之前,预防性服用,效佳。③对冷空气敏感者,晨起以冷水吸鼻。

(四)哮喘

1.辨治心法

越是伏痰,越是劲哮;伏邪越久,越是缠绵。

伏痰一动,哮喘形将安附?新感引发,正是除邪时机。

沉年固哮,伏痰伏邪为其根基。伏痰老炼,益气健脾化痰之六君子基础上,需动痰引痰温痰,伏痰方出。动痰止痉散;引痰葶苈苏子,温痰桂枝干姜。伏邪固深,需透邪外出,方能断除病根,三痹汤逐伏邪最为给力。至于平喘止喘,皆应急之法,急性发作期可用,但仅此断难祛根。

注:①止痉散,即全蝎1.5g、蜈蚣1.5g,研末,温开水送服。②三痹汤,即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生姜。

2.方药运用:射干麻黄汤

此方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方。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以咳而不喘为其特点,持续时间较长,按咳嗽或抗菌治疗无效。我治疗此病,常在射干麻黄汤基础上,加葶苈子30g、苏子9g。其中,炙麻黄6~9g,五味子9~15g,炙紫菀、炙冬花各30g。一般三副左右咳大减,一周左右治愈。

(五)劲咳、郁咳

1.辨治要点

劲咳,可见发热或不发热,气急而咳,夜甚,咯吐黄白粘痰,舌尖红赤,成人苔白厚,儿童苔薄白或薄黄,脉多为滑数,如近来阴霾气候所致老幼成人之咳嗽便是劲咳。病在咽喉和主支气管,治以前百苏苈汤。

郁咳,即心因性咳嗽,临床并不少见。“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此乃郁咳之成因也。治之之法,宜宣肺除郁,前百苏苈汤可也,唱歌亦效。

2.方药运用

(1)前百苏苈汤

前胡15g、百部30g、苏子9g、葶苈子15g、炙麻黄9g、桑白皮30g、桔梗15g、生甘草30g、五味子15g。

前百苏苈劲咳妙,麻桑桔味生甘草。咽喉疼痛连灯笼,发热石柴哮龙芍。

因咽喉、气管等炎症引起之劲咳。表现为犬吠样劲咳,夜重昼轻,咳黄白痰粘。

发热加石膏、柴胡;咽痛加连翘、锦灯笼;哮喘加地龙、白芍。

(2)仝氏清咽润喉汤

冬凌草3~6g、滁菊花3~6g、麦冬9~15g。

清咽润喉。

慢性咽喉炎。

咽咳(频繁清嗓之咳),咽干,喜冷饮。

①以上方泡水代茶,一日一壶,小口冷服,不宜过量。②平素胃寒者,可加干姜片,亦可配红茶、普洱茶。③胃热者(喜冷饮)可配绿茶。

(3)仝氏雾霾清咽理肺茶

茶叶6g,冬凌草3g,三七花1.5g,桑叶3g,化橘红3g。雾霾天,每天一副,泡茶饮。(茶的选取:喜凉饮之人可选用绿茶,喜热饮之人可选用红茶,消化不良者或中老年人可选用普洱茶。)

(4)冬凌草

冬凌草为吸烟者防癌之要药,最早见于《本草纲目》,又名冰凌草,生长在太行山、王屋山。冬凌草每逢霜降后,茎、枝、叶上均结一层向外开花薄如蝉翼般的冰凌,阳光照而不化,风沙吹而不落,故名。其清咽润喉理肺之功,可帮助吸烟者防治肺癌、慢性咽炎、食道炎和食道癌。每天3g,与其它茶叶同泡即可。

(六)胸水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喘不得卧及水饮攻肺喘急者。方中独用葶苈之苦,先泻肺中之水气,佐大枣恐苦甚伤胃也”(《删补名医方论》)。我用此方逐水(结核性胸膜炎之大量胸水),予葶苈子30g、大枣10枚,煎汤,冲服甘遂、大戟、芫花各0.5~1g;平喘,葶苈子配苏子;利水,葶苈子配车前子;消痰导滞,葶苈子配莱菔子。

附:肺系医案

结核性胸膜炎验案:患者,男,17岁。结核性胸膜炎,症见:低热,干咳,右侧胸痛,咳嗽后胸痛加重,胸闷憋气,食欲不振,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小滑数。胸透示:右胸腔积液。胸水常规: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计数/mm3。诊断为悬饮,予十枣汤泻下逐水,方如下:大戟、甘遂、芫花各1g,共研细末。大枣10枚,将枣肉煎煮如泥后,枣汤送服药末3g。服二副,复查胸透示右胸腔积液基本消失。

重用柴胡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验案:患者,女,38岁。高热5天,最高体温39.8℃。伴头痛汗出,面赤口渴,恶心。查体: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见点状脓性分泌物。予青霉素治疗无效。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数。诊断为乳蛾,辨证为热毒内蕴证,予大柴胡汤内泻热毒:柴胡50g,黄芩15g,枳实15g,清夏9g,白芍15g,川军6g,生石膏30g,生地30g,滑石30g,生草6g,银花30g,马勃15g,山豆根9g,竹叶6g。服药后两小时热退,继服诸症消失。

膀胱咳验案:患者,女,32岁。咳嗽、咳痰2月余,咳而遗尿,伴咽痛,服抗生素、止咳等西药未效。既往有肾病综合症、紫癜性肾炎病史,查尿蛋白5.7g/24h。舌红苔白,脉沉。辨证为痰热闭肺,膀胱气化失司。治以清热、化痰、利咽。予杏仁24g,桔梗24g,川贝母15g,百部15g,清半夏15g,全瓜蒌30g,陈皮15g,海浮石30g,枳实12g,木蝴蝶9g,锦灯笼9g,山豆根9g。服药月余,咳而遗尿、咽痛、咳痰等症状消失。

中药超声雾化治疗难治绿脓杆菌性肺炎验案:患者,男性,50岁。间断性发热、咳嗽、咳脓痰半年余,伴阵发性喘憋,曾用磺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及中药等治疗无效。查胸部CT:右下肺炎,右侧胸膜肥厚粘连。多次痰培养均有绿脓假单胞菌。药敏提示无敏感抗生素。我们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选择体外实验对绿脓杆菌高度敏感的中药(白头翁、夏枯草、玄参、大黄),制成雾化剂。予中药雾化治疗一周后症状消失,多次痰培养绿脓杆菌显示阴性。

精彩推荐

人体四焦,不可多得的辨治心法

仝小林教授望、闻、问、切心得

仝小林教授自述:辨识阳厥、阴厥,救治急症重病

?版权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摘自《名老中医糖尿病辨治枢要》,如需转载,请联系糖果(TCMD_ZYT)

?投稿邮箱:tg

weixintcm.org

关于维新医鉴

希望倡导一种精神,

面对现实环境大胆探索和创新;

希望践行一种思想,

知行合一;

希望搭建一个平台,

把新知迅速传递给医生;

期望完成一个使命,

推动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维新。

长按







































北京市白癜风
中医治疗白殿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jiqingq.com/zhqhjb/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