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针锋相对法谈创造性思维
二、针锋相对法——谈创造性思维 针锋相对法,从大原则上讲,是一种常规治疗法,如寒者热之,实者泻之等。而这里将它提出作为疑难病治疗的一大法门,是为了突出其在病邪相对单纯而邪势却较严重的一些疾病治疗时的作用。这些疾病一般说来具有起病较急、多为实证、病情较重、个别症状特别突出等特点。如急性疼痛、高热、暴喘、惊厥等,对其治疗,只能采用针锋相对的对抗治疗,不容选方面面俱到,用药四平八稳。因而,这是一种带急救性、顿挫性的治疗方法。不称顿挫治疗法,是因为针锋相对法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既用于外感急证,又用于内伤疾病,既用于邪势鸱张的患者,又用于证候相对单一,而某症状特别突出的患者。针锋相对法除了这种针对病因或病机的对抗性用法外,还包括对某证具有特异治疗作用的复方和单味药的遣用。 案一行走呈跑窜状 黄某,男,60岁。患者头昏、头痛近30年,渐进性加重。4年前出现口眼歪斜,半个月前开始感到行动飘浮,并出现行走呈跑窜状。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桥小脑角区实性占位,考虑听神经瘤压迫脑干及四脑室,伴幕上脑积水,脑室周间质水肿。推算听神经瘤渐进性生长了30年左右。医院中西医治疗,去年以来坚持不间断地服中药1年多,而除原左手抖颤得止外,余症不仅全无效果,半月前更增行走飘浮感及行走跑窜状等症,患者及家属十分惊慌,遂专程从外地来诊。 患者口眼严重右歪,左眼溢泪不止,血压/mmHg,脉细数,舌苔黄而稍燥。 这是一例无现成方药可遣之证。治疗需独辟路径。 病程长达30年,逐渐加重,是由于有形之物结留脑中形成瘤体,并阻滞脑之络丛,影响脑中髓海循行,渐致瘤体周围浊液潴留,浸淫边周,这是本证的病理。而脑系髓海,为五脏六腑之精上奉而成,其凝结物多为痰浊。由痰浊凝结而成之瘤体阻于脑中,随着瘤周浊液不断增多,挤压髓质,扰乱清宫,失于宰控,逐渐导致了口眼歪斜,行走飘浮,走时跑窜等诸多见症。本证纵然瘤质难消,而瘤周浊液应当是能够消减乃至化解的。可以设想,渐生之症状皆由渐增之浊液所导致,浊液若得化解,则诸症自可被遏止,甚至被消除。因此,将其辨为痰浊滞脑,结而成瘤,瘤阻脑海,浊液复生而致的痰浊上蒙、清阳不升证。 处以礞石滚痰丸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小续命汤加减。 礞石15g,沉香10g,黄芩10g,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15g,胆南星10g,地龙10g,生白附子10g,川芎12g,桂枝10g,炮附片20g,麻黄10g,白参10g,炙甘草10g。水煎,日服1剂。 上方仅服完6剂,患者行走欲跑状即止,头昏痛等症也大减。上方加水蛭6g,再服6剂。 三诊时头痛全止,头昏大减,行走不再感飘浮,步履稳健如常。再坚持服用20余剂后,因初诊症状全部消失已3个多月,现仅双下肢软弱无力,睡眠差,遂改用地黄饮子加味。不料停用初诊方1个月后,前症又发作,虽尚轻微,而复发趋势明显,急遣女儿前来索要前方。初诊方照抄,加用白芥子10g,服6剂后诸症消失。后再服30剂,停药观察。2年后其女前来告知情况良好,初诊症状一直未再复发。 本案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即撇开怪异的临床症状,剖析出了痰浊凝滞于脑的证候实质。痰之为患,虽然《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汉以前典籍均未论及,即使延至仲景在《金匮要略》立痰饮咳嗽篇,仍只言饮而未及痰,但由于其既为致病之因,又为多病之果,影响广泛,发病率高,因而后世研究颇为深入。如元代王隐君在其所著的《泰定养生主》中罗列了近50种与痰相关的疾病后,总结出了“无端见鬼,似祟非祟,悉属痰候”,从而为“怪病多为痰作祟”提供了理论基础。痰既为有形之物,又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又与血偕行,而入内有脏腑经脉,外有筋骨孔窍,痰之随气,犹杂物之随清泉,杂物停于何处,即坏何处观瞻。而痰停于何处,即见该处症状。这不仅决定了它发病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它所导致疾病的怪异性。因此,像本例这样症状奇特,常法辨析难明究竟,久经治疗毫无效果的患者,从痰论治是不二的选择。因而,采用以礞石滚痰丸再加白附子、半夏、胆南星、地龙等诸多祛痰药,发挥攻痰、祛痰、化痰的“总攻”作用,是对痰邪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治疗。中途改用他方后,病情出现反复,说明对这类邪实胶结的患者,既需针锋相对,不能游移,尚需守方积累药效,分磨毫削地消除病灶。对于这类病人,万万不可采用“中病即止”之法,否则,即使眼前症状消失,不久完全可能复发。 案二哮喘 杨某,男,82岁。患者喘咳不止2年多,半月前症状加重入院。经系统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肺间质纤维化、继发性肺结核、肺部感染。此外,尚有脑梗死、冠心病等多种其他疾病。经住院中西医治疗半月,喘咳不减,邀我会诊。患者现喘咳不已,张口抬肩,语言难以接续,其哮鸣痰吼声同室可闻,咳嗽痰涎黏连不断,难以咯出,昼夜不停,致夜不能安卧。近日更出现胡言乱语,常处于昏蒙状态,虽一直吸氧也无半点减轻。 此前除西医抗感染、激素、对症及支持治疗外,中药先后用过三拗汤、金沸草散、麻杏石汤、六君子汤及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而未有一方服后能使症状稍稍减轻。患者脉滑数,苔薄黄而干。 本患者有五大特点:①年高久病;②多种疾病交织为患;③中西医系统治疗无效;④病情严重,而喘哮特急;⑤病邪已犯神明。 分析以上特点后可以看出如下几点:①该患必然存在正气亏虚,虚实夹杂情况,而邪势急迫,虽稍加补益则必如抱薪救火;②按哮喘常规套法不可能取效,当另辟蹊径;③喘、哮、咳三症是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必须立即镇止;④神明受扰,当防痰迷昏厥,威胁生命。再深入分析,痰涎黏,脉滑数,苔黄干均系痰热所致。痰热壅肺而哮喘咳急,痰热扰心,干犯神明而昏愦,已用方药均未针对痰热,故用之无效。因此,当前急重之邪乃痰热,而因病程拖延,不仅热邪伤津,患者昼夜张口喘息,势必耗伤大量津液。故辨证为痰热壅肺,肺燥津伤。选用豁痰丸加味。 当归12g,知母15g,天花粉12g,前胡15g,麦冬12g,杏仁15g,桔梗12g,茯苓20g,射干20g,瓜蒌仁20g,石斛10g,甘草10g,陈皮10g,牛蒡子20g,半夏10g,白参10g,竹沥(兑服)mL。水煎,日服1剂。 上方服完5剂,哮、喘、咳均大减。又服5剂后,静坐时已不再喘哮,痰鸣之声虽对坐已不可闻,痰涎大减,咳嗽偶作,神志清楚,对答正常,精神、食欲均好转。前方加胆南星10g,再服5剂,诸症悉平而出院。 豁痰丸是唐宗海在其名著《血证论》中所出的一首方。该方药味看似平淡,而因其极长于豁痰润降、搜涤痰涎,因而临床疗效极为突出。早年曾见先师江尔逊治一重症哮喘病人,气管切开后大量痰涎不断从管口涌出,须不停地用吸痰器抽吸。住院医生用尽诸法仍不能控制,请江老会诊。江老遣用本方,病人服完1剂后痰涎即大减。坚持服用数剂,痰涎全止,喘哮得平。我用此方治疗痰热重证,也屡获良效。该方使用时有两大要点:一是审证时痰必黏涎,牵丝不断;二是用药时竹沥必不能少。而现在市售竹沥多为瓶装,真伪难辨。有条件者最好自采苦竹,将一端砍削呈撮箕形,然后持竹将其上段放火上烧烤,让竹沥从撮箕口流出。竹沥用量宜大,一般每剂药宜在mL以上。 该方取名“豁痰丸”,“豁”,即什么也不顾,倾全力的意思。我在治疗诸如本例等一些痰热壅肺伤津的危重病人时,敢于甩掉大小框框,直接采用这种针锋相对的治法,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领悟了这个“豁”字的真正含义。 以上两例验案,就治疗方法而论,是直面迎击邪气的针锋相对法。而从临证时的思维方法而论,则是在创造性思维主导下完成的。因为一切创造,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从以前老的创造发明中产生出来的。而案一着重体现在痰浊凝结而成瘤,瘤体阻滞脑之络丛,影响髓海循行,渐致瘤周浊液潴留,浸润边周,挤压脑髓,扰乱清宫的病理创新认识。而案二则主要体现在方药的创新选用。 创造性思维,指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一种思维活动。任何创造性实践成果的取得,都源自于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的创造潜力,主要取决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程度。而我们切不可将其神秘化,事实上,创造性思维几乎每个人都曾拥有,并或多或少地为自己创新地解决过一些实际问题。因而,创造性思维,并不只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人与人创造性思维的差异,仅为程度上的高低,而非全有全无。 创造性思维,是要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想象,以求解决之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因而,它区别于一般思维的重要之点,就在于想象。 20世纪90年代初,江扬清对消化性溃疡的复发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观察到十二指肠溃疡症状消失后,舌淡、脉细等多依然存在,推断这是一种溃疡病体质,从而想象它是导致复发的体质基础。再观其复发周期变化多在冬春和夏秋,不在秋冬、春夏。而冬春和夏秋是由阴出阳和由阳入阴的阴阳转折之际,因而推测其复发是由于溃疡灶局部血管此时舒缩急剧变化,痉挛缺血而致。从而想象这种溃疡是胃之“寒疡”“阴疮”。又从观察到的一旦出血则痛止,想象瘀血外流,压力骤减,如疮疖脓肿,切开排脓后压减痛止一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想象,皮肤溃疡可用祛腐生肌,促进组织修复之法治疗,胃之溃疡,当属同理。从而提出了活血化滞,敛疮生肌,择机配伍的治法。这是一个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推断形成的认识,所体现的正是创造性思维。一个从改变机体内环境出发,注意病理特点,重视局部病灶的标本兼顾,整体调整与局部促愈相结合的新防治方案就这样通过创新性思维形成了。事实证明,它既优于中医传统治法,更远优于西医治法。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创造性人才的创造力。创造性人才一般说来应具备以下几种才能: 首先是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不呆滞、不循轨,能从极为细小的现象中获得新的发现。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舌淡苔白,或苔黄厚腻,舌面润滑,状似湿热,而投三仁汤等却不效;又因其舌淡、气短、汗出等症状,好似心脾气虚,而投归脾补益类常咽干心烦。为何辨证准确,遣方对证而不效呢?根据这一现象,深入探究,终于发现此证不能拘于辨证论治这一常规辨治法,而应辨病(西医之病名)施治。因为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温毒感染且兼具潜藏特点的疾病。造成以上临床表现的原因,不是普通湿热和心脾亏虚,而是特异性热毒耗损心之气阴,心功受损,无力射血,血不荣舌;或气机运行迟滞,心血瘀阻,湿与热毒互蒸。因而,热毒是本证的根本,将清热解毒法贯穿始终,大剂量遣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才是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这个例子说明,若无锐敏的目光,必然只会在原辨证圈子中调整以治,其结果只能是因循守旧,疗效无法得到提高。 第二是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思维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核心。人的每一个想法,都可以看成是大脑为他加工生产的一个信息产品,它以信息方式支配其肢体,产生一系列行动。因而,思维是一个复杂而非单一,变幻莫测而非一成不变的过程。由此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思维运转时多种思维方式的混合性或叠加性。统摄这些思维活动的能力,是能否防止思维混乱,清晰认识客体的一大关键。早年治一幼儿,拉柏油样黑便,日十余次,其臭腐恶气难闻,腹胀,呕吐咖啡样物,日四五次,面青肤冷,气息衰微,患儿不时尖声哭叫,体温低于正常。西医诊为“急性坏死性肠炎”,而经补液、输青霉素及地塞米松等5日,病情未能控制。患儿平静不叫时,几呈昏迷状态。我暗析此证属肠瘅下利,而又怕稍用寒凉会绝灭其一线仅存之阳;欲救其阳衰欲脱,又怕抱薪救火。况其呕吐、腹胀均显急迫,不能不顾。而西医已系统治疗数日无效,也增加了辨治的疑虑。在这种纠结状态中,我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思维混乱,随即开始逻辑认识:病候在肠,病理为湿热瘀毒。其各种见症虽无不急重,而均为热、瘀、毒之邪势鸱张所致。其肤冷、昏然欲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虚,而是稚阳之体不堪邪毒肆虐。并由此联想到肠痈,肠痈之治,每多采用泄热解毒,破瘀止血,兼以疗痈生肌治疗,一般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乃试投1剂。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坚持用药5剂而诸症消失。 第三是转移经验的能力。这是临床中医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常常通过类比、联想、借鉴、移用等加以实现。如麻黄,有人将它研末填脐,用麝香膏敷上,每晚一次,成功治愈功能性不射精。这是分析了病人体健,性交正常,可排除虚证。不射精是精道不通,而麻黄可通九窍,敷于脐中,直通任脉,通关开窍。 第四是侧向思维的能力。侧向思维常常是对某问题无法解决,或老方法只能低水平解决时,想到“能不能不这样”,并通过学习、借鉴和摄取其他方面知识和信息,从中悟出新的方法,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前提,是较多地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领域或其他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具有活跃的思维。其作用是在解决难题时,能迅速借鉴其他方面的知识,类比相同原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尿路结石,从晶体形成学说看,几乎是浓缩尿的缩影,且与饮水成分有关,这和水管内结垢情况类同。而工业上用磁化水能使水管已结的老垢脱落,新垢不长,根据这一原理,用磁化水治疗尿路结石,取得了溶石、排石、防石的可喜效果。 以上是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主要才能。而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还需要不断丰富、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评判能力,“联结”和“反联结”能力,预见能力和完成能力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下,通过重新组合、延伸和裂变,不断升华。 如个人知识虽然有限,但若能以不同方式反复组合,充分使用,那么,创造性思维将层出不穷。使个人有限的知识发挥无限的作用,从而可创造出知识虽不如别人,而能力和成果却可超过别人的奇绩。 在每一个创造性命题实现后,就获得了新知,而任何新知又都可能带有缺陷,存在可补充之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新知识参与下继续下去,达到又一新的层次。这种提高将无限延伸,永无止境。不仅如此,创造性活动成功后,围绕此创造性成果,又会从“横”的方向派生繁衍出许多新的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成果,产生一种“裂变”效应。这就是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家(包括医学家),一般都不仅拥有一项成果,而基本都是硕果累累的原因。 刘方柏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jiqingq.com/zhqhjb/2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马兰马兰鱼腥积雪草,四大金刚水蜈蚣
- 下一篇文章: 马兰马兰鱼腥积雪草,四大金刚水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