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前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前 胡 《神农本草经》未有记载前胡,直至《名医别录》始有记载。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前胡约在汉末才有运用。弘景曰:「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今为浙江省湖州市)胜。根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而《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前胡产地比较多,江浙一带是主产区,质量较佳。 前胡的品种有很多种,比如光前胡、镰叶前胡、芷叶前胡、宁前胡、鸡脚前胡、武隆前胡、鄂西前胡、鸡脚前胡(又名白花前胡)、竹节前胡、泰山前胡等。 现在能查找到最早有记载前胡治疗小儿夜啼的书籍为《小品方》,其作者陈延之为南北朝宋齐间人。那个年代首都定都建康,也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而前胡的产地有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现在的宁前胡、鸡脚前胡、泰山前胡生在江苏。 《本草纲目》引用《图经》言:「今最上者出吴中。」吴中为现在的苏州地区,即前胡的上品也是出于江苏。 书又引陶隐居言:「出吴兴者为胜。」吴兴,即现在的浙江省,其中白花前胡出自浙江省,故推测当时所用有可能是白花前胡。当然以上的说法皆是揣测性的话语,毕竟书中也有说前胡是「近道皆有」,可能那个时代的前胡是大家随便在山上采集。 茈胡、柴胡、前胡 根据晋朝《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音弱),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此茈胡疗伤寒第一用。当中的芸蒿指红柴胡,属于柴胡重要品种之一,从中可以推敲晋以前应该是用柴胡。」 据现今的考证,大多数人认为茈胡等同柴胡,前胡则是后期才出现。 前胡 《名医别录》 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肋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药性论》 使,味甘,辛。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日华子本草》 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症狀 01 伤寒寒热 《灵枢·五变》 「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骨小皮薄。则阴阳两虚矣。阳虚则生寒。阴虚则发热。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热也。」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倪冲之曰。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润泽皮肤。如臂薄者。通体之皮肉薄弱矣。皮肉薄弱。则津液竭少。」 正气虚则会恶寒;体内的津液亏则会发热。 《素问·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伤寒寒热,伤寒可解为伤于寒,或当时的流行病,参《素问·风论》“风之伤人”的经文得之。 寒热,是人体伤于寒(风)邪,或时行邪气后正邪交争时候所产生的症候,寒(风)盛或阳气虚时会恶寒,久则食欲不振,当正邪交争会消耗身体的津液发热,久则因为持续消耗导致身体的消瘦。诚如《伤寒明理论》言:「伤寒寒热,何以明之,寒热者,谓往来寒热也。」 02 时气内外俱热 时气为因气候变化而流行的传染病。参考《汉书·卷七二·鲍宣传》:「岁恶飢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 内外俱热,根据《针灸甲乙经》:「岐伯对曰: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欠伸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俱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我们可以得知内外俱热症可以为口燥微渴,渴欲饮水,头痛,四肢厥逆。」 而《伤寒六书》:「内外俱热,口燥烦渴,四肢微冷而不痛,用白虎汤。」 又《难经疏证》言:「以内外俱热。为阳盛阴虚。内外俱寒。为阳虚阴盛。」 推论内外俱热是里证达表,可知前胡所治对治的“表”并非伤寒初期的寒邪在表导致的寒热,而是有里位邪气的攻冲为基础,兼以外邪,进而出现的表证。 03 骨节烦闷 骨节烦闷在典籍上记载资料不多,猜测如下。 烦和闷都是形容心有不快感,而骨节烦闷可理解为骨节不利、拘挛、疼痛骨节等会兼有心情的不愉快的症。 闷,懑也。 懑:(懑)烦也。 总结以上闷、懑、烦意思接近,“骨节烦闷”表达烦的程度比较严重。 我们可以从「骨节烦疼」侧面揣度「骨节烦闷」的箇中意思。 患者里位病机多伴有热,会有烦的症状。 例如《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更发热而躁烦也」、「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若,不能胜热」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数则热烦」「病人发热烦极」所以烦疼为病机有热的疼痛。 《伤寒明理论·烦热》:「烦疼,即是热疼。」 《医效秘传》:「烦者,热也,与发热若同而异。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时而已者是也。烦者,其热无时而歇者是也。」 可见「烦者,其热无时而歇者是也」即时烦时不烦。 又「烦闷」以烦为主,持续时间不长,再根据上文「伤寒寒热」寒热往来的论述,其「烦」的来源为正邪交争过程。 04 症结、食积 前胡下食以及治疗症结,即腹腔内有结块的病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症结和瘕的对比 瘕 腹中久病。 症瘕,腹中积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腹中虽硬,忽聚忽散,无有常准,谓之瘕。言病瘕而未及症也。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爲伏瘕。小腹热已移入大腹,两热相搏,故血溢而爲伏瘕也。 遗积瘕也。犬狗鱼鸟,不熟食之,成瘕病。 臣意诊其脉曰蛲瘕。索隐曰:音饶檟。正义曰:人腹中短虫。 招摇之山,丽之水出焉。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瘕,虫病也。 瘕是肚中的结块病症,也可以是腹部有寄生虫。此特地提及症为积块坚硬,故可以得知瘕不坚硬,只有形状。 《别录》言推陈致新,从《药性论》去实,《日华子》的开胃下食、破症结可以理解。推陈致新,排掉旧的,生出新的东西,就如体内的新陈代谢。 我们可以得知推陈致新在前胡这里的功用就是去除实性的积聚,如食积、症结。 《日华子本草》提到的疳气指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无华,食欲不振。症的描述集中在中焦脾胃虚,没有足够的津液濡润人体,猜测或有食积。而霍乱转筋的症状为吐泻过多导致小腿腓肠肌痉挛,吐泻令津液流失,津液的缺乏导致痉挛。 前胡除结,补津液,降气逆。芦根君猜测前胡药势为降。从风头痛、胸胁中痞、治呕、气喘、心腹结气可见,主要治偏上焦和中焦的部位。并且,前胡可以用在虚证为主及寒热错杂的情况。 病机 气病的释义 《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宣明五气》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上述记载过激的情绪引致的气病,脉象代表的气病以及五气所病,其中的五气所病指五脏六腑气机失调的症状。 《诸病源候论·卷之六·解散病诸侯》 解散上气候(胸满短气)、卒上气候、上气鸣息候、贲豚气候、少气候 《病源》记载关于气的症候多为气的上逆、少气、短气、胸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一章中,方下有不少症候归纳作「气」,包括胁肋膨胀、心腹胀闷、呕吐不止、短气等。 从以上的文献,胃气的生成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无法维持人体活动,邪气则是阻碍胃气运动的原因。一切气指五脏六腑因此出现气机不调或无法正常运作,出现《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等篇章的症状。《病源》以及后世方书也根据《内经》定义气病,通常特点为胀、满、气从下而上冲、气不足。 根据《名医别录》主治痰满,胸肋中痞。表明了前胡主中、上焦的部位,去水饮积聚。 《千金翼方·卷第十九·雜病中·痰飲第四》 前胡汤 主胸中久寒,癖实宿痰,膈塞胸痛,不通利二焦,冷热不调,饮食损少无味,或寒热体重,卧不欲起方。 前胡 人参 大黄 当归 甘草(炙,各二两) 黄芩 防风 麦门冬(去心) 吴茱萸(各一两) 半夏(三两,洗) 生姜(四两,切)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两仁)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症有饮食损少无味,有卧不欲起,故考虑为里证的虚证,是胃虚,因为虚而导致身体沉重。 至于冷热不调,根据《诸病源候论六冷热不调候》:「夫人荣卫不调,致令阴阳痞塞,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焦有热,或喉口生疮,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痢。」 由此推测冷热不调又可以为寒热错杂。因为有胸中久寒,癖实宿痰,膈塞胸痛,可考虑为半表半里,兼有痰,为里证、虚证、寒热错杂,前胡在此可以祛位于胸部痰。 《外台秘要·卷第一·深师方四首》 又黄芩汤,疗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方。 黄芩 桂心(各三两) 茯苓(四两) 前胡(八两) 半夏(半升洗)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间食生姜粥,投取小便利为瘥。忌羊肉饧生葱酢物。" 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发汗不解,表示表证仍在,有胸胁痞满,有烦,有呕,都属于柴胡证。所以判断为有半表半里的热证、阳证、虚证、表证兼有下利。 《名医别录》中亦提及前胡味苦,在中药的五味中苦能燥湿,而在前胡为主药的方证上多为痰,痰饮水湿的概念又如此相似。 故芦根君引用马家驹的看法谈痰饮水湿:「痰饮水湿,整体上都属于津液代谢障碍停聚于局部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水湿本身还是有所差别的,所以临床上治疗整体原则不变,都是遵循着仲景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上方剂略有不同。比如痰湿相对重浊,水饮相对清稀,对于痰湿主要采用行气、化痰、化湿的办法,如二陈汤;但是对于水饮,更多的采用淡渗方法去治疗,如五苓散之类。」 前胡以行气而化胸胁的痰,故芦根君认为前胡主的是痰饮水湿里面偏痰饮。 《名医别录》提及「明目,益精」,《日华子本草》也提到「治一切劳」,提示前胡有补的一面,因此适用在虚证上的祛邪。 《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贼风第三》 大枣汤 主虚烦,短气,气逆,上热下冷,胸满方。 大枣(三十枚,擘) 石膏(三两,碎) 白薇 前胡 人参 防风(各二两) 桂心 甘草(各一尺,炙)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枣、人参、桂心、甘草有补益作用,提示以虚证为主,前胡在此主降气。 《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补肾第八》 前胡建中汤 主大劳虚劣,寒热呕逆,下焦虚热,小便赤痛,客热上熏,头痛目赤,骨内痛及口干,皆悉主之方。 前胡(三两)芍药当归茯苓桂心(各四两)人参生姜(切)白糖半夏(洗)黄耆(各六两)甘草(一两,炙)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糖,分为四服。 条文形容「大劳虚劣」,说明病人的正气极虚,伴有呕逆,全身以虚证、热证为主。主要补中焦脾胃,前胡在此方的作用为降气逆,配伍半夏、生姜,增强止呕逆的作用。 气逆包括咳嗽、呕吐、短气等,根据《名医别录》,前胡可下气,不少运用前胡的方剂中都主气逆。 《千金翼方·卷第十八·雜病上·胸中热第五》 竹叶前胡汤 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 前胡甘草半夏芍药各二两黄芩当归人参桂心各一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竹叶一升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症主要讲述气逆,故前胡和半夏、桂枝配治疗气上冲。 《外臺秘要·卷第十·咳逆上氣嘔吐方》 又疗上气咳逆,口干,手足寒,心烦满,积聚下利,呕逆,若坠瘀血,上气,胸胁胀满,少气肠鸣,饱食伤中里急,妇人乳饮滞下有邪湿,阴不足,大小便不利,肢节皆痛。硝石丸方。 硝石(一升) 干姜 前胡 大黄(各一斤) 杏仁(一升) 上五味,捣筛,蜜和。饮服如梧子三丸,日再。五日后心腹诸疾,随大小便去,月经绝则通,下长虫数十,亦利血及冷热,赤白汁,症瘕毒悉主之,药利以意消息。 症有上气咳逆,有口干,有心烦满,有呕逆,考虑为有里证热证虚证,兼有津液亏虚,手足寒则为津液亏虚营卫不调导致;里虚则易有下利;有手足寒寒坠瘀血,大小便不利,心烦,或有月经不通可以考虑为里有瘀血,瘀热互结。 在这些方中也明确的提出了主治的有气满、气逆导致咳嗽、短气和胸胁胀满在后世的本草书中也不乏对于前胡的主降气的描述。 像《本草纲目》:前胡味甘、辛,气微平,阳中之阴,降气。乃手足太阴、阳明经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阳、厥阴者不同也。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 陶弘景言其与柴胡同功,非矣。治证虽同,而所入所主则异。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再如《本草经疏》:前胡得土金之气,而感秋冬之令,故味苦微寒无毒。入手太阴、少阳。阳中之阴,降也。应有甘辛平,寒而能降,所以下气。这些本草书都指向前胡可以下气。 芦根君结合上述,推论一物前胡丸。 《小品方·卷第八·治少小疾病諸丸散眾方》 治小儿夜啼,一物前胡丸方。 前胡(随多少) 上一味,捣筛,蜜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候·夜啼候》有两条相关条文,如下: 「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则可法术断之。」 「小儿惊啼者,是于眠睡里忽然而惊觉也。由风热邪气乘于心,则心脏生热,精神不定,故卧不安,则惊而啼也。」 啼的意思是哭,芦根君认为啼属于气逆的一种,综合本草的论述,应该是偏为水的上冲。小儿身体相对较成人孱弱,用药时更需要审慎。前人以一味前胡疗此病,可以推敲前胡的药性缓和,适用于小儿之类的体质。 医案 《姜春华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选粹》 周某,男,39岁,年2月27日初诊。 患慢行支气管炎已3年,咳痰量多而稀,色白,胸闷气短,全身疲乏,纳差,大便稀溏,苔白腻,脉滑。 处方:茯苓12g,桂枝、白朮、半夏、陈皮、前胡、杏仁各9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连进3剂后,痰少咳减,但纳差。原方加砂仁3g,再进3剂后,病愈。 方用苓桂朮甘汤合二陈汤加味,证为里证、阴证、寒证、虚证,伴有痰饮。前胡可降气逆在当中与半夏、桂枝、杏仁配伍,发挥行气降逆的功效。加之前胡也是一味可以祛除中上焦痰饮水湿的药,配上半夏和生姜、陈皮行气化痰。与茯苓、白朮、半夏、生姜化内化水饮。 与柴胡比较 先看看柴胡在各个经典中是如何描述的吧 《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名医别录》 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日华子本草》 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狂热乏绝,胃胁气满,健忘。 《药性论》 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良。 柴胡在《神农本草经》的名字是茈胡,在《日华子本草》之前,柴胡未有列明有补益功效。柴胡的病位偏向中焦为多,主要除结、治寒热往来,以及后来的补益之功。相对前胡,柴胡除了祛痰,更可以渗水、利湿,如《名医别录》提到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 前胡则是有补益、祛痰之功,更可以降气逆。 总结 前胡以降气逆,除痰饮水湿为主要作用,兼有补益之功,药性较温和。 撰写:牛油果的貴人、凱婷驚驚、今期蛋撻 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jb/5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土保持在考古遗址发掘保护中的作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