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我希望它的邻居是《山之四季》《传家》《岁时记》《旅人的食材历》《二十四分之一挑食》《时间之书》《光阴:中国人的节气》~都是讲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人与自然的交织交融,却又各自保留了独特之处,我想它们会相处愉快的。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

这位写出《一休》《寺泊》《火烧金阁寺》的文学大家,在编辑的鼓动怂恿下,为了领悟真正的精进料理,住进了轻井泽山庄。依照天时,整地种菜,向身边的土地寻找一餐一饭,用自采自摘的菜蔬瓜果作原料,烹调制作成少时在寺院学会的那些素食菜肴。他写做料理的心得,写食物背后的故事,也写对食物对自然的领悟。有禅思禅意亦有生活的敦实感,让我这个从小在乡野长大靠土吃饭的孩子看了,备觉亲切,也颇有感触。

一月

气温在零下十五度的轻井泽,是万物枯死的世界。要从一无所有的厨房”榨出”菜肴,凭借的是九岁进寺庙,十六岁成为长老隐侍的素斋领悟,还有从秋末起就开始储备的蔬菜,小芋头、土豆、大葱、慈姑;还有腐竹,冬菇,裙带菜,羊栖菜,萝卜干,海带这类干货。漫长的冬季,要用这些有限的食材做出饭菜来。说是"做",不如说是"榨",这就是烹调法的根本。

窗外是寒风呼啸,冰雪覆盖的田野,从储藏室取出蔬菜,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芋头,心里除了爱惜还有感激。看到电视上表演的厨师麻利地把芋头削成郁李那么小,把那么厚的芋头肉毫不可惜地扔掉,很是吃惊。这样的做法会让芋头难过,会让整个冬天温暖着芋头,孕育着芳香的泥土难过。对待食物,须恭敬对待,珍惜它努力生长的每个部分啊。

临济宗有“百丈清规”,是百丈禅师制定的日常饮食的规矩,其中说浪费一片山芋皮,作为佛家弟子也是不合适的。道元禅师《典座教训》里有段话说:

“淘米洗菜等,自己动手亲见,精勤诚心而作。不可一念疏怠缓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功德海中,一滴也莫让。善根山上,一尘亦可积欤。”

来了客人,哪盘菜最先一扫而空,就证明那一盘最好吃,但不管怎么众口一词说好吃,也绝对不加菜,这是禅宗的方式,对好吃的东西要格外珍惜,所以量少。这是日料和中餐的区别之一。

二月

用花椒树枝制作擂棍,每次捣磨,磨溶的山椒木味道与凉拌菜、大酱等融合在一起,捣磨的乐趣由此而生。姥姥在世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山椒汁和几粒山椒籽,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感觉亲切。按照姥姥的做法做出的酱独具风味,拌在米饭里,十分可口。记住一个人,传承她的味道,能让那个人不朽。

做饭时,极少蒸饭、煮汤一件件事情分开做,说的是科学的时间统筹。做凉拌菜,菠菜淡红色的根部要与嫩绿的叶子搭配食用,红绿搭配,一视同仁,才能色香俱全。长相难看的萝卜,人也没有资格嘲笑它。优秀的典座能够巧妙地利用各个部分,分别做出不同的菜品。这里需要精妙的创意。

土地生长出来的一草一木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尊重它,巧用它,总会在膳食上闪闪发光,发挥自己的作用。而烹饪就是发现食材的作用。

道元禅师《典座教训》中有段话说:

“凡调办物色,莫以凡眼观,莫以凡情念。拈一茎草建宝王刹,入一微尘转大法轮。所谓纵作莆菜羹之时,不可生嫌厌轻忽之心。纵作头乳羹之时,不可生喜悦欢欣之心。既无耽着,何有恶意。然则虽向粗,全无怠慢。虽遇细,应弥有精进。切莫逐物变心。逐物而变心,顺人而该词,乃是非道人也。”

对于粗陋的饮食,也不可怠慢轻忽,应努力使其变得雅致。先贤为我们示范的素食的确是美味佳肴的,那就应该进一步继承发展。如果先贤花三文钱做出菜叶汤,那么今天就必须努力花三文钱做出加牛奶的凉拌菜这样的精进。

这也是我第一次理解“精进料理”这个词中“精进”的含义。

三月

虽是三月,轻井泽依旧天寒地冻。临时来客,如何在没有任何新鲜蔬菜的情况下,利用家里现有的东西应急备餐待客?

冬天的蔬菜,品种不多,就要靠钻研,用各种方法反复尝试,创新出不同的风味。不仅要熟知它们的原味,还要将各自的原味提取出来,再融合成一种完整的味道。受赞美的菜品要进一步研究,再接再厉,好上加好,名副其实地不断“精进”。

作为厨师,专心致志于烹饪,心无旁骛,就是通往学问和修行的道路。在鲜菜一无所有的厨房,忖度客人的喜好,利用家里仅存的一些食材,匠心独运,或磨,或煮,或醋,做出一道道菜,这种行为与大学学习哲学的场所很相似。其中也有辩道和文字。

饮食最终还是要以味取胜。

四月

初春是野菜的宝库,是我家周围的土地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过来发出欢乐声音的节日。看到水芹在去年同一个地方等着我,穿着长筒靴进去采摘水芹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一小把艾蒿、水芹的嫩叶都令人感动落泪。没有经历过在漫长的严冬里焦急等待春天的人,不再与土地、野草接触的寂寥的城市人是产生不了这样的喜悦。

在高原,春天来临,没有比看到草木萌芽,听到土地唱歌更让我感受幸福的时刻了。满心感受的只是自己的幸运。天气转暖,东京来的客人逐渐增加,我在厨房忙着把这些山菜做成一道道菜肴。做菜是老规矩,不花费时间,简单纯朴。美味珍馐还是粗茶淡饭,在真心诚意的舌尖上,都是一个味道。

在我拿菜刀、洗水芹、捣芝麻的时候,想起了父亲这个一生粗茶淡饭的山里汉子,我对让我产生这种心情的山菜嫩芽合掌致谢。

如果不是亲自下厨烹调,又怎么会产生如此打动人心的情感。九岁离开父亲,五十九岁居住在轻井泽生活,靠什么维系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呢?饮食不正是捷径吗?在我穿着长筒靴去采摘水芹的愉快心情背后,隐藏着我对父亲这样的思念。

超市里装在塑料袋里的蔬菜也是有自己故乡的,只要深刻领悟其中的信息,或在菜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ls/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