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是人生成功的保证。如何才能获得好记性?中医的观点是,调节心脾肾的功能,使归于和谐。

古往今来,保持旺盛的意志、充沛的精力、超人的记忆力为每个人所企望。历代不少中医学家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希望能帮助每个人获得好记性。

一、好记性与心相关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凡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记忆力等都属于“神明”的范畴。神与五脏皆有关,但由心主宰,《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记忆等功能中起主导作用。

由此说,好记性源于心。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也说:“夫心者,精神之本……气血俱虚,精神离散,恒多忧虑,耳目不聪,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圣济总录》记载:“健忘之病,本于心虚……”。

健忘的基本病机为心气虚,心神失养,因此古代的许多增强记性的药方,多从养心入手。

比如,治疗心气不足,神志不宁,健忘的开心散,这是治疗健忘的常用方。开心散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茯苓2两,菖蒲2两,人参、远志各4分组成,后世医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剂型、剂量或药味加减而治疗不同病机的健忘症。

再如,《圣济总录》中记载有治疗心热健忘用远志散;治心善忘,小便赤黄,多梦亡人……用安神定志人参汤;治心气不定,惊悸多忘用养神丸。

还如《太平圣惠方》中有治疗补心虚,治健忘,久服聪明益智用茯神散;补心定志,益智明目用远志散。

又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有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用小定志丸等。

二、好记性与脾相关

从中医来分析,过度忧思忧虑不但伤心,亦可伤脾,因为脾主思。临床上我治疗记忆力下降诸症,在治心的同时,也会兼顾养脾,这样疗效更高。

一方面,忧虑过度,或思考太多,会损人心神,导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另一方面,过思伤脾,亦能令人健忘。今时高考的学生往往处于久思之中,最易伤脾。脾主思,主意,脾伤则思虑功能下降,容易导致记性下降。由此说,要想保持好记性,需要兼理心脾,使神凝意定,自有良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二者通治。”

临床所见,不少年轻人因思虑过度而见记忆力下降,同时兼见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这都是久思伤脾之象。我常治以归脾汤,此方治疗因思虑过度,导致劳伤心脾,出现怔忡、健忘等症最效。其方中有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资气血化生之源;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补血养心安神;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诸药。

三、好记性与肾相关

肾藏精,主骨生髓,是脑髓的重要来源。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记性在脑,脑髓与记性相关。

只要脑髓得养,就能保证人的正常思维和神志功能,就能拥有好记性。因为肾为人身元气之本,为精志之藏,内通于心,上通于髓。若劳损或过度恐慌,就会损伤肾中精气,使得脏腑气机逆乱,产生健忘、失志等症状。

《医方集解》曾指出:“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综上所述,心主神明,脾藏意,在志为思,肾藏志,可见智力的生成主要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再者,心脾主血,肾主精髓,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则阴血损耗;房事不节,精亏髓减,则脑失所养,皆能令人健忘。

正如《内经》所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好记性源于心脾肾三脏的调和。

四、让人拥有好记性的中药

《神农本草经》中记有治健忘、益智慧、强志、不忘的药物,有远志、石葛蒲、人参、杜仲、灵芝、龙胆、鹿茸、蜂蜜、仙灵脾、巴戟天、通草、胡麻、黄连等十多种。

有人分析了历代的益智中药方个,结果发现,人参、远志、茯苓、甘草、石菖蒲等出现的次数最多。

中医认为,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等具有增智、开窍、安神、健脾等功效,当然也是益智方中的最常用药物。

一则,人参

人参的开心益智作用,令人不忘之效,举世公认。如何理解人参的强记之效呢?明代大医李时珍用用比物立象的方法阐道说理。

他指出:“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士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之性升降沉浮俱存,乃天地阴阳造化所禀。可见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人参之物,已得天、地、人之灵气。”

山参长白山野生东北野山林下移山整枝15克左右泡酒煲汤礼品干人参淘宝¥购买

二则,远志

远志辛苦微温,能益人智慧,让人不忘。

《神农本草经》说:“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肘后方》称远志:“治人心孔塞,多忘喜误”等。李时珍说:“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益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天’。”

李时珍并举例说:“葛洪《抱朴子》云:‘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能开书所视不忘’。”

三则,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神农本草经》说:“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别录》谓茯苓:“调脏气,长阳,益气力,保神守中”。《景岳全书》曰:“味甘淡,气平……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

这些都说明,茯苓具有益智、宁心安神的作用。

四则,石菖蒲

石菖蒲辛温。《神农本草经》称:“开心孔,通九窍”;孙思邈言:“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

我的理解是,石菖蒲能祛痰开窍,这是其能增强记忆力的关键,因为痰浊蒙蔽心窍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五、提高记性的药方

古代医家研发了不少能提高记性的药方,以下只是简单列出几个。

其一,荷花梗晒干为沫,同何首乌,滚水冲服当茶,久则聪明,虽至愚者亦心灵生慧也。

其二,孔圣枕中丹。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专门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健忘、失眠、心悸、心慌、胆怯,兼见潮热、盗汗、耳鸣等。其方共四味药:制龟板、生龙骨、远志、石菖蒲。四味药按照1:1:1:1的比例做成药末,每天3次,每次3克,用黄酒送服。

其三,读书丸。出自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有补益心肾,安神益智功效。其方:远志、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各18克,石菖蒲、川芎各12克,地骨皮24克。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炼蜜(即蜂蜜煮开后去除上沫,稍去水分)制成重蜜丸,每丸约9克。每次1丸,每日早晚各吃1丸。

其四,朱子读书丸。出自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能治读书劳心所导致的惊悸、虚火等,其方:茯神、远志各30克,人参、陈皮各21克,石菖蒲、当归各15克,甘草8克。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炼蜜(即蜂蜜煮开后去除上沫,稍去水分)制成重蜜丸,每丸约9克。每次1丸,每日早晚各吃1丸。

其五,椒红丸。出自《本草纲目》,其方能让心智爽悟,兼治治元脏伤惫,目暗耳聋。服此百日,觉身轻少睡,足有力,是其效也。服及三年,心智爽悟,目明倍常,面色红悦,髭发光黑。其方:用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曝干,捣取红一斤。以生地黄捣自然汁,入铜器中煎至一升,侯稀稠得所,和椒末丸梧子大。每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合药时勿令妇人、鸡、犬见。诗云:“其椒应五行,其仁通六义。欲知先有功,夜见无梦寐。四时去烦劳,五脏调元气。明目腰不痛,身轻心健记。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回老返婴童,康强不思睡。九虫顿消亡,三尸自逃避。若能久饵之,神仙应可冀。”

小结:

我们都想有一个好记性,而好记性源于心脾肾三脏的和谐。由此说,通过中医调理,是可以保证好记性的。再者,好记性也可以用针灸来调理出来。比如,可针刺四神聪、神门,或灸百会,亦能安和心神,开窍启智。

补注:以上所论诸药诸方都需要辨证选用,不建议读者自己滥用。(董洪涛)#可塑性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yl/1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