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中药,更是一个常用的中药。可是桑寄生在调剂中该使用槲寄生还是桑寄生,恐怕大多数的人不清楚,虽然药典收载的内容都一样!

原先,“桑寄生”和“槲寄生”同归桑寄生项下,并且大多数地区习惯用的是“槲寄生”,特别是北方地区。因而,当时槲寄生价格较高,而桑寄生价格偏低,后来,药典将二者分开了,桑寄生的价格就上去了,而槲寄生的价格就降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医生的开方习惯是“桑寄生”,使用的是“槲寄生”。甚至有不少医生就不知道“槲寄生”这个名字,因此,在名称“规范化”的今天,槲寄生则受到了“冷落”,而槲寄生自然“得宠”。

当然,类似的情况还有前胡紫花前胡、败酱草与苏败酱(菥蓂)、刘寄奴与北刘寄奴等。

虽然《中国药典》对桑寄生与槲寄生在性味,归经,主治功能方面都一样,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槲寄生偏重于补益肝肾,安胎,桑寄生偏重于祛风湿。因此,不同地区的终端使用者,需根据患者病情及地区习惯选择使用,在处方调剂时不要太拘泥于名称。当然,医生最好物与名分清,开写出恰当对应的名称。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coloatum(Koma.)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常寄生于榆、桦、柳、枫、杨等树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

又名:北寄生、柳寄生。

性状:干燥的枝茎呈圆柱形,无叶或枝捎带叶,长约3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茎有节,节间长约3~5厘米,往往由节生出2~3个分枝。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呈放射状,并有粉状物散出。叶对生于枝端,极易脱落,叶片长卵形,稍厚而有光泽,似革质而略柔,黄棕色,皱纹明显;叶脉3条。气微,味略苦。以条匀、枝嫩、色黄绿、带叶、整齐不碎者为佳。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常寄生于桑科、茶科、山毛榉科、芸香科、蔷薇科、豆科等29科50余种植物上。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

又名:广寄生。

性状:茎枝呈圆柱形,长30厘米以上,直径0.5~1厘米,具分枝或枝痕。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嫩枝上或带有棕色细毛及叶。叶长椭圆形,对生或互生,易脱落,似革质,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气无,味淡。以外皮棕褐色、条匀、叶多、附有桑树干皮者为佳。

槲寄生桑寄生性状与作用比较

槲寄生桑寄生表面颜色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红褐色或灰褐色断面颜色皮部黄色或黄绿色皮部红棕色节环状,膨大,节及节间明显不分节,分枝处稍大断面皮部广,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皮部窄,木化,心部髓红棕或黄棕色质地体轻,质酥松而脆,易折断木质化,质坚硬,断面不整齐叶全缘;黄绿色,有细皱纹,革质全缘;半革质,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气味气微,味微苦气微,味涩其它嚼之有黏性无粘性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肾经苦、甘,平。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同左用量9~15g同左作用倾向益肝肾,安胎祛风湿

另外还有柿寄生,《中药大辞典》对其性状描述为“毛叶桑寄生的干燥枝叶,茎枝圆柱形,下部粗0.5~1厘米,分枝尾梢仅2~3毫米;外表棕褐色微带紫红,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吸枝有不规则细纵纹。叶片椭圆形,下面黄褐色,革质而脆,多数脱落而仅留叶痕。偶有干枯的花果。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气无,味涩。以枝细,外皮棕褐色者为佳。”

由于笔者未见到此类商品,不敢妄言,仅附“中国植物图像库”之图片于后,至于能不能以桑寄生药用,要看地区习惯了。按标准来讲,是不能带用的。









































专治白癜风的中医医院
根治白癜风时间多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yl/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