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优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路七星关区朱昌
5月19日,天气晴好,微风和煦。走进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错落有致,大棚里的工人们正忙着把刚采摘下的香菇搬入冷库,忙而不乱。 “选材、打材、装袋、消毒、接种、刺眼、采摘等十来道工序,最忙的时候需要近20名工人。”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华介绍,基地占地50余亩,建有大棚38个,共有香菇30万棒,平菇10万棒,目前带动双堰村10余户农户就业,其中贫困户3户。 “要照顾好老人孩子,就不能外出打工,种苞谷洋芋仅够一家人糊口。现在在这里务工挺好的,不用到处奔波,每月还有多元的收入。”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村民石艳飞边分拣香菇边介绍说,“村里有了产业,在家门口务工,只要人勤快,日子就有奔头。” 石艳飞家住朱昌镇双堰村三组,家里上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下有在上大学的孩子,丈夫身带残疾,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华知道石艳飞一家的家庭情况后,主动为其夫妻俩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其家庭收入。“她手脚麻利得很,又能吃苦耐劳,现在他们夫妻俩每月有四千多元的收入。”李华说。 而在双堰村不远处的青杠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10来名村民正在基地里忙活着,挖坑、放苗、培土,动作利落娴熟。 青杠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共有亩,主要种植紫花前胡。农户以土地入股,由青杠村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生产,收获按比例分成。目前基地共覆盖农户户,其中贫困户28户。“种前胡比种苞谷划算多了,一亩地可产公斤左右前胡,每公斤卖40元,就有元左右的收入,农户除了分红,还可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朱昌镇党政办主任辛云祥介绍。 中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草莓基地……朱昌镇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近年来,朱昌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大产业”助推“大扶贫”“大发展”,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学习借鉴“塘约经验”,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坚持以蔬菜为核心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协调推进中药材、茶叶种植,实现以产业促就业,实现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当前,朱昌镇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推动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做大、做优、做强优势蔬菜这一核心主导产业,对照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结合实际配套发展中药材、白茶等产业。切实调减玉米种植亩,重点打造了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中辣椒亩、南瓜亩、有机蔬菜亩)、亩茶叶种植基地。同时,还发展花卉苗圃亩、冬桃亩、大棚葡萄亩、烤烟亩,以及软籽石榴、板栗亩。(毕节日报胡艳群)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yl/2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产地快讯五味子平贝母橘核卷柏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练中药一中药二中药综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