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前胡升麻与桔梗
二十二、前胡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 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一)、概述 前胡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根圆锥形。茎直立,单一,上部分枝。基生叶和下部叶纸质,圆形至宽卵形,长5~9厘米,2~3回三出式羽状分裂,最终裂片菱状倒卵形,不规则羽状分裂,有圆锯齿;叶柄长6~20厘米,基部有宽鞘,抱茎;顶端叶片生在膨大的叶鞘上。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伞梗7~18,不等长,无总苞,小总苞片条状披针形,有缘毛;花萼5,短三角形;花瓣白色,广卵形或近于圆形,先端有向内曲的舌片;雄蕊5,花药卵圆形;子房有毛,花柱2枚极短。双悬果椭圆形或卵圆形,光滑无毛,背棱和中棱线状,侧棱有窄翅。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分布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 (二)功效作用 前胡气微寒.味苦.无毒.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前胡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胸者肺之部也.心火刑肺.则肺之津液不下行.郁于胸中而成痰矣.前胡味苦清心火.所以主痰满胸也.人身之气.左升右降.心火乘肺.肺不能降.则升亦不升而胁中痞矣.前胡味苦气寒.清心降气.肺气降.则升者亦升.而痞愈矣.心腹结气.邪热之气结于心腹也.寒能下气.苦能散结.所以主之.风头痛.伤风而头痛也.风为阳邪.苦寒抑阳.故止头痛.去痰下气.清心宁肺之功也.伤寒寒热.乃阳盛阴虚之风热症也.苦寒清热.所以治之.苦寒之味.行秋冬肃杀之令.所以推陈致新.盖陈者去而新者方来也.味苦清火.所以明目.气寒助阴.所以益精也. ? (三)、主要价值 根供药用,为常用中药。能解热、祛痰、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及疖肿。根含多种香豆精类(为白花前胡醋甲、乙、丙、丁等)。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根。 味苦;辛;性微寒。归肺;脾;肝经。 ? 疏散风热;降气化痰。主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粘;哎逆食少;胸膈满闷。 阴虚咳嗽、寒饮咳嗽患者禁服。 二十三、升麻 ?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 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一)概述 升麻,中药名。别名: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为不规则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有洞状茎痕,表面黑褐色,须根多而细。茎直立,有疏柔毛。叶互生,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片长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叶面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花小,黄白色,排成圆锥花序长达.5px,生于枝顶;萼片5片,边缘有毛;退化雄蕊2枚,先端2裂;发育雄蕊多数;9月结果,果实密生短柔毛,长圆形略扁,秋季采挖为佳,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备用。生于山坡草丛、林边、山路旁、灌木丛中。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青海等省亦产。 (二)、性味归经 ? 性味:甘辛微苦,凉。 ①《本经》:"味甘辛。" ②《别录》:"甘苦,平,微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 ④《汤液本草》:"微苦,微寒。" ? 归经入肺、脾、胃经。 ①《医学启源》:"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足阳明。" ②《汤液本草》:"手阳明经、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人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 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 注意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病,法咸忌之。" ②《得配本草》:"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阴虚火炎,四者禁用。" 二十四、桔梗 ?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 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一)、概述 桔梗,别名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中医常用药。在中国东北地区常被腌制为咸菜,在朝鲜半岛被用来制作泡菜,当地民谣《桔梗谣》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植物。单凭名称,有人会误以为桔梗乃桔子的梗,但实际上与桔子或柑橘属没有直接关系。 ? (二)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太阴。" ②《品汇精要》:"行足太阴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注意阴虚久嗽、气逆及咳血者忌服。 (三)、药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 有促进呼吸道粘液分泌的作用。祛痰作用主要由于其中所含的皂甙所引起,小剂量时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按照溶血作用强弱的比较,认为野生桔梗比栽培的作用强,未剥皮的比剥皮的作用强得多,紫花的比白花的作用稍大,生长2年的作用最强,1年的次之,3年的作用最小。 ②其他作用 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原的降低在用药后亦可恢复。桔梗皂甙能降低大鼠肝内胆甾醇含量及增加类甾醇和没食子酸的分泌,因而对胆甾醇代谢有影响。体外试验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不能用于注射,口服后在消化道水解破坏,即无溶血作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y/4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泥融飞燕子,春风花草香天目山远足所见春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