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卓栋通讯员谭耀广“两副调理方,根据自身体质用水煎服,每日一剂……”日前,江门市新冠肺炎中医药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出了两副时令预防调理方,供市民参考使用。医院副院长、省名中医余尚贞坐诊冯晓琳摄江门医疗机构制作的中药膏方鹤山市卫健局供图记者了解到,江门拥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这里既是陈伯坛、邓铁涛等中医大师的故乡,也是王老吉凉茶、源吉林甘和茶等中药茶饮的发源地。在近年江门的疫情防控中,当地中医药工作者“披挂上阵”,为患者解困、为市民排忧,让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再显“奇效”。名医用猛药著作成经典元末明初,江门市区形成圩集,当地民众防病治病全靠中医中药,这也促进了江门中医药的大发展。特别是清代起来,江门涌现出了众多岭南乃至全国的著名中医药专家,比如清末民初伤寒四大家之一的岭南名中医陈伯坛、现代国医大师邓铁涛等。他们都是对中国中医药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江门杰出中医人士。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内的陈伯坛塑像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供图两年前,江门市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收到一份珍贵礼物——线装本《麻痘蠡言》。该书是由近代广东四大名医之一陈伯坛所著。而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所在的外海,也正是陈伯坛的故乡。江海区外海街道前文化站站长陈长胜说,作为岭南伤寒学派的开山鼻祖,陈伯坛一生故事堪称传奇,有许多故事至今仍在故乡流传。陈长胜说,陈伯坛聪颖过人,曾中举人。但在读书时偶然看到《伤寒论》后,便被高深、精辟的中医理论所吸引。此后他废寝忘餐地钻研医学。经月积年,陈伯坛对中医典著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据说,陈伯坛又被乡亲称为“陈大剂”。这个名号源于其用药大胆的特点。陈长胜说,对于确诊的病症,陈伯坛主张用猛药;且对于病情很重、很特殊的病人,其用药剂量往往超过医书的很多倍。他为两广总督谭仲麟治病的故事,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据说,当年两广总督谭仲麟患外感,一月不愈。南海知事裴景福于是引荐陈伯坛。裴景福曾叮嘱陈伯坛:“仲麟曾经服过三分桂枝便流鼻血了,你切不可用桂枝。”但陈伯坛诊病时,正值初夏,却见谭仲麟穿着棉衣,汗涔涔却不自知,切脉浮弱。据此,他以桂枝汤原方,主药桂枝更是重用一两二钱。裴景福当场向陈伯坛提出劝阻,而陈伯坛则根据医书和谭仲麟的症状写下千言脉论。谭仲麟读后甚为信服:“此公下笔千言,定有真知卓见。”于是煎服此剂。次日,谭仲麟果然药到病除。在行医之外,陈伯坛也热心讲课、著述。他将一生的教学讲义收集整理,出版著作共80余万字。不少著作对中医典著详加阐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中医的现代化、通俗化、地域化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坛的著作得到高度重视和评价。如今,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更被列为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举中医大旗传“岐黄”血脉去年,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医院举行缅怀活动,纪念逝世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医院铁涛精神纪念碑前敬献花篮。这位备受崇敬的首届国医大师,正是祖籍江门开平。广东省中医药界代表向铁涛精神纪念碑鞠躬医院图年10月,邓铁涛出生于开平一个中医家庭。早年目睹父亲用医术解救大众疾苦后,邓铁涛便立下了行医的志向。年9月,邓铁涛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并跟随名医实习,为一生的中医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从医80余年,邓铁涛总是“攻最难的关,啃最硬的骨头”。年,“非典”突发,年近九旬的邓铁涛主动“参战”。他上书请求中医介入“非典”治疗,撰写中医防治“非典”文章,采取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73位“非典”患者进行诊治。在他的努力下,中医抗击“非典”经验被推广到全国,也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而每每在中医发展的关键时刻,邓铁涛也总是挺身而出,扛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任。20世纪80年代初,邓铁涛写信给党中央,历陈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希望中央重视,不久,国务院将建议纳入议事日程。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他倡导名师带徒,培养“铁杆中医”,在他的影响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建立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传授制度;年,在全国中医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时,邓铁涛号召全国名老中医打破门户之见,集中到医院带徒,全力打造一个“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忙之中,邓铁涛也不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z/1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