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五味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白癜风有治好的办法吗 http://m.39.net/pf/a_4626906.html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淡等,不同性味的作用特点 一般认为辛味有散发、行气、行血的作用,故解表药、行气药、理血药、芳香开窍药等均为辛味。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故补益药多为甘味。酸味与涩味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收涩药多为酸涩味。苦味药有泻下、泻火、降逆,燥湿的作用,故清热药和部分化痰药为苦味。咸味药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此外还有淡味,“淡附于甘”之说法。 常用性味的配伍在临床所起的不同作用 辛与甘的配伍 从阴阳属性来看,辛甘性阳,《内经》有辛甘发散为阳的记载,这种配伍,因主次不同有下列两种情况。 以辛为主,佐以甘味,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具有“走散”之性。这种作用可以驱除病邪,恢复脏腑的机能,但使用太过,则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如发汗太过,可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此时若配以甘味药物,可防止太过,达到能驱除外邪,又不伤人体正气的目的,例如解表剂的麻黄汤、银翘散等方中均配以甘草,所谓甘草能调和诸药,就是缓和这些散、行的力量,达到不损耗正气的目的。 以甘为主,佐以辛味,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主要用于虚证,但补益之品多具有滋腻之性,这种滋腻之性,有助邪、恋邪之弊。此时佐以辛味药,可达到补而不腻的目的。一般所说“补中有行,补中有散”就属这种配伍。如补中益气汤之陈皮,归脾汤中之木香。四物汤中之川芎等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辛与苦的配伍 以辛为主,配以苦味药辛开苦降,辛属阳、苦属阴,辛能散,苦能泄(降),一般称为“辛开苦降”,此多以苦寒药配辛温之品,往往用于病机比较复杂的病症,利用苦味通降,辛味宣开之功,达到宣其气机,开其痞塞,通其结滞,运化中焦的目的,生姜、半夏、甘草三味组成的泻心汤是其代表方。 以苦为主,佐以辛味,如佐金丸,以黄连之苦,配吴茱萸之辛,以6∶的剂量为伍,尤有其特点,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用于肝经火旺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舌红、苔黄等证,颇效,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少佐吴茱萸之热,即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吐,并兼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一寒一热,辛开苦降相反而相成。 辛与酸的配伍 辛散、酸收其作用是相反的,但可相互制约,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达到使散中有收,收中有散的目的,这是祖国医学朴素辩证思想在中药学中的具体运用。 以辛为主,佐以酸味药,如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之证,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外邪,再加细辛,此辛散之力较强,因此配伍五味子之酸收,防止麻黄桂枝发散太过,两者合用,则成为散中有收之剂,可防止肺气耗散之弊。 以酸为主配以辛味,如桃花汤,主要治疗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为湿中涩肠之剂,方中以赤石脂涩汤固脱为要,配以少量的干姜温中散寒之辛散之品,而防止味涩易滞之弊。 辛酸并调,辛味药与酸味药并重。如桂枝汤,以桂枝之辛,芍药之酸来调和营卫。二药同用,一散一收,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芍药酸敛而不碍邪。 辛与咸的配伍 某些辛味药与咸味药相配伍,能增强软坚,散结,化顽痰作用。如礞石滚痰丸,专治实热顽痰,方中以甘咸的礞石为君,取其燥悍重坠,咸能软坚之性,以攻逐陈积伏匿的顽痰,配以辛温的沉香,以速下气,正合治痰必先顺气之理。又如治痰核,瘰疬的小金丹,方中以草乌,没药,当归,麝香等温通,辛散活血,消壅,散结之品,散寒通络,消痰化瘀,为治阴疽之要方,又如化痰软坚,消散瘿瘤的海藻玉壶汤,方中有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当归,川芎,独活通经活血,以助海藻,昆布软坚化结,促使瘿瘤消散,可谓是辛咸配伍的代表方。 辛淡配伍 辛能行气化湿,淡可渗湿利水。辛淡配伍,治湿浊最为适宜。如《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为治湿温初起或湿浊内盛的主方。方中以竹叶,薏以仁,滑石,通草之淡,配蔻仁,半夏,厚朴之辛,使气畅湿渗,三焦通利,诸症自解。又如《伤寒论》的五苓散,方中用猪苓,茯苓,泽泻之淡,通调水道以泻水热,更用桂枝之辛温通阳利水,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之气化,使阳气得通,三焦得利,则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综上所述,说明中药的四气五味,在临床运用上确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相同性味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作用,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亦可通过各自的特性,相成相反,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有鉴于此,应当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中药性味配伍规律的科学性,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文源:彩云长在 精彩文章回顾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五味及其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五味的定义 JT叔叔偷偷教-60-《辅行诀》的玩法 张大昌与《辅行诀》 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读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辅行诀中的五行药物汇总 王四进经方讲座--前言 王四进经方讲座--四圣心源(上) 王四进经方讲座-3-四圣心源(下) 王四进经方讲座-4-五行生克 王四进经方讲座-5-五行生克 王四进经方讲座-6-五行生克 王四进经方讲座-7-疾病的传变规律 王四进经方讲座-8-肺 王四进经方讲座-9-胆囊,皮肤病,肺病 王四进经方讲座-0-月经,慢性阑尾炎 王四进经方讲座--五味气化根源 王四进经方讲座--肝 王四进经方讲座-3-五味根源糟粕传导 王四进经方讲座-4-心脏 王四进经方讲座-5-六气解 王四进经方讲座-6-六气解 王四进经方讲座-7-六气解之厥阴 王四进经方讲座-8-六气解之少阴 王四进经方讲座-9-六气解之少阳 王四进经方讲座-0-六气解之少阳 王四进经方讲座--六气解之太阴湿土 王四进经方讲座--阳明证 王四进经方讲座-3-阳明证 王四进经方讲座-4-太阳证 王四进经方讲座-5-太阳证及经气的对化与自衡 王四进经方讲座-6-厥阴风木和少阳相火之间的对化关系 王四进经方讲座-7-脉法解 王四进经方讲座-8-《脉法》《揆度》三部九候脉法 王四进经方讲座-9-二十四脉之浮沉 王四进经方讲座-30-《辅行诀》对脉法的理解及十八个用脉 王四进经方讲座-3-不能只讲什么脉主什么病 王四进经方讲座-3-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王四进经方讲座-33-辅行诀之虚实补泻 王四进经方讲座-34-辅行诀之体用气味化合关系 王四进经方讲座-35-辅行诀之陶弘景的五劳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36-辅行诀之合化调平法及五除法(并行除病法) 王四进经方讲座-37-辅行诀之五泻心汤与痞证,除滞法 王四进经方讲座-38-辅行诀之甘咸除燥法,酸甘除逆法,真武汤证,猪苓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39-辅行诀之酸苦除烦法;黄连阿胶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0-辅行诀之救误汤;排脓散;桔梗甘草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辅行诀之心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救误泻脾汤;救误小泻肺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辅行诀之大补心汤;大补脾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3-辅行诀之救误五大泻汤;大泻肝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4-辅行诀之救误大泻心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5-辅行诀之救误大泻肺汤金;救误大泻肾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6-太阳经的症状;辅行诀之大补肝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7-辅行诀之五脏用药法要大补汤别集:痹厥者方 王四进经方讲座-48-辅行诀之五劳方,建中补脾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49-辅行诀之固元补肾汤;瓜蒌薤白汤;外感天行六神方 王四进经方讲座-50-辅行诀之黄芪建中汤,小阴旦汤治天行病 王四进经方讲座-5-脉症病治:青光眼;脂肪肝 王四进经方讲座-5-白虎汤;小朱鸟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53-大小朱鸟汤;小玄武汤;大玄武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54-辅行诀之急救方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随喜打赏 长按上方赞赏码支持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gn/6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治疑难杂症的8大经方
- 下一篇文章: 今日春分,阴阳平衡百病消,养生调理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