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惊闻戴裕光教授于年11月21日仙逝,特刊文以表缅怀。

戴裕光,年5月出生于北京一个医药世家,早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首届六年制本科,年毕业。曾重点师承秦伯未、祝谌予、赵绍琴等中医耆宿。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理论上勤求古训,博学新知。重视中医经典,涉猎中医各家学说,追踪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动态。实践上博采众方,强调辨证,在解决疑难危重杂症,尤其是治疗中医肝胆、脾胃类病种,及老年病、妇科月经不调、不育不孕症等疗效显著。

本人相继成为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导师,全军中医师承制博士导师。现为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文职一级,技术二级。与此同时,曾先后任国家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专家,全军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新药评审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委,《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常务编委,《实用中医药杂志》副主编,四川省教委研究生学位学科评议组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中医》编委等职。历任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年被重庆市人事局、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重庆市名中医”称号,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授予“军队国医名师”称号。

读书感悟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记载着中医药学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读书之法,一要精读,二要泛读。精读之书有两类:一类是中医之本,即经典之作,如《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类是后世推崇的重要著作,如《脾胃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小儿药证直诀》《医林改错》等。对于精读之书,首先要通读全书,明其大意,对其中重要篇章要反复阅读,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俗语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泛读之书,亦有两类:一类是后世对经典的注解,如《伤寒贯珠集》《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等;一类是后世的医案经验,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薛立斋医案》《孙东宿医案》《经方实验案》《柳选四家医案》《王孟英医案》《丁甘仁医案》等。这些医案和经验集大都是这些医家从医一生经验体会的精粹。当我们泛读其大意之时,就如蜜蜂采蜜,取其适用之处,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可以直接提高临床水平。

我曾治一男学生,16岁,鼻衄半月。前医用凉血清热方,鼻衄止,隔一日又有少量出血。另一医以黄连解毒汤治之,三剂。当服至第二剂的下午突然间急性腹痛,痛不可忍,经外科急诊,除外急腹症。此时我想起《卫生宝鉴》中罗天益所治泻火伤胃一案。其中记载:晋才卿,膏粱而饮,至春病衄。医曰:诸见血者为热,以清凉饮子投之,即止。越数日,其疾复作,医又曰:药不胜病故也,遂投黄连解毒汤。既而或止,止而复作,易医数回,皆用苦寒之剂,俱欲胜其热而已,然终不愈。而饮食起居,漫不及初,肌寒而时躁,言语无声,口气臭秽、恶如冷风,然其衄之余波,则未绝也。或曰:诸见血者热,衄、热也,热而寒之,理也,今不惟不愈,而反害之,何哉?《内经》曰:“以平为期”。又言“下工不可不慎也。”彼惟知见血为热,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寒泻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今火为病而泻其土,火固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胃虚则营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也。此患与案中所记甚为相似。诊之,舌淡,苔腻,脉沉紧稍数,为寒犯中州,脾阳受遏,遂投理中汤一剂,第二天疼痛全失。再加调理,鼻衄也随之而愈。苦寒败胃人所知之,然临证时往往思想凝固。他医若读过此案,也就不会重蹈“热病未已,寒病复起”的覆辙了吧。

近读《章次公医术经验集》见一案。唐幼。受凉,入寐惊惕,因汗多而小溲少,手足不温,予温潜法而愈。淡附片5克、炒杭白芍9克、云苓9克、煅牡蛎18克(先煎),灵磁石12克(先煎)、生白术9克、山萸肉6克、浮小麦9克、细辛1.8克、淡干姜2.4克,炙甘草3克、肉豆叩5克。

温潜之法为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先生所创,可使水火阴阳复其常态。针对患儿由于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以致既具真阴不足之象,又有亡阳虚惫之征,出现脉软、肢冷、溺长或便溏、烦躁不宁、甚至彻夜不寐等现象而使用,广泛应用于小儿内伤、温热及夏季热等病。全方以附子温阳,磁石、牡蛎潜镇为主,因之得名。

细读此案,先得我心。早年我在临床上对辨证为肝肾阴虚,虚阳上越者,施以育阴潜阳治则是最常用的。后见素有阳虚体质者,常从寒化,冬天怕冷,四肢不温,平素腹胀,进食旺盛,而脾又不运,面色潮红或阵阵升火,如酒醉状,夜眠不实,舌淡,脉沉。此类患者投疏木开郁或有小效,投甘温除热或有小效,投益肾引火归元或有小效,投滋阴镇阳初服一、二剂尚好,久投必腹隐痛便溏。现在想来,此类素有阳虚而又见体热者,乃是脾阳不足,营卫气血生化乏源,根本在于脾(肾)阳不足,运化失司,阴居阳位,虚阳浮越。投以温潜之法则面潮红、腹胀、寐梦、腰膝酸冷应手而除。我常用方如:桂枝汤、小青龙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等方,常加用的潜阳药如:牡蛎、龙骨、灵磁石、珍珠母、生石决明等。正所谓“虚阳浮越,温潜治之。”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医临床之读书,尤其如此。

拜师取经

李介鸣先生是我所从先师之一,其治喘重视调理气机,疗效甚佳。从师期间曾认真学习过李老的治喘经验,至今仍历历在目,指导着我的临床。

李师对实喘悉遵“急则治标”之原则,尤重肃降肺气之上逆。认为实喘的病机,气逆首当其冲,降气逆即可以平喘,滋腻壅滞之品在所禁忌,误补升提均如助纣为虐。急性发作的哮喘,有寒喘与热喘之别。寒喘因感受风寒,寒邪束肺;或有寒痰交阻,肺气不宣。初起可兼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尤以咳嗽、气喘或喉间有喘鸣声、胸闷、痰多稀薄为主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治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常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等。热喘因感受风温之邪,或痰热壅滞于肺,肺气上逆。初起可有恶寒或寒战,又见发热,咳嗽胸痛,痰多稠黄,咯吐不爽,苔黄腻,脉浮滑而数。治以清热宣肺,平喘止咳,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然而,不论寒喘与热喘,都有肺失宣肃,气机逆乱之病机。故在治疗时除分别予以宣散、清解外,尤重肃降肺气之逆,选用降气之品配伍应用,往往收到喘平嗽减之效。李师常用的肃降肺逆之药有:葶苈子、旋复花、代赭石、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枳壳、厚朴、半夏、麻黄、杏仁、射干、前胡、紫菀等。肺与大肠相表里,喘证发作时肺之升降失司,肺气不降,大肠不通,故喘家往往大便数日不解,或频频如厕而便不干却难下,此亦肺气上逆致大肠失降所致,应重视大肠的降浊。李师常用晚蚕砂、皂角子、瓜蒌仁、蒲公英、大黄炭等清润降浊以通大肠。

李师也重视区分虚实之证。哮喘常挟痰饮,实痰攻伐无过,虚痰则须调补。这里的调补是指调理脾胃升降之气机。对于脾虚挟痰者,先生巧妙的将祛痰降气与益气运脾药合参于一方之中。如在降气平喘方中,加用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莲米、芡实、薏米、黄精、炙甘草等药,达到助脾胃游溢精气、散精归肺的目的,使肺气充而行通降,若雾露之溉,气降逆平。但补气健脾药在用药的具体配伍上应注意小其量,只求益肺气、运脾气,以防过用升腾,或招致中满肺胀,喘更加剧。对于肺胃阴虚之体,或久喘阳损及阴者,每于定喘止咳中加用益阴降胃之品,如荷梗、石斛、玉竹、沙参、麦冬、花粉、生谷芽等,以使阴充、津和、胃降。

李师在治疗肾精亏损、摄纳无权、气不归根所引起的虚喘时,尤重对纳气之品的应用。如山萸肉、核桃肉、五味子、紫石英、灵磁石、怀牛膝、沉香、蛤蚧等。此外,在纳肾之剂中,也常用有益阴作用的镇潜摄纳药,如龙骨、牡蛎、鳖甲、龟板等。在支气管炎、哮喘等辨证为肾虚证而需补肾时,李师还经常告诫:必待肺气已降,脾胃升降司运,确现肾不纳气时,方可纳肾定喘,不可操之过急,或过用滋腻,以致喘逆胸满。当外邪已除,真虚已见,喘仍时发,每以益肾纳气之品渐次投去,以探消息,最后达到纳肾固本的目的。对于哮喘不发之时,李师亦重视纳肾治本,常以扶正的健脾、益肺、固表、纳肾为方剂做成散剂或丸剂,以事治本。就是发作之时,也常据证情适当灵活配伍沉香粉、河车粉、人参粉、蛤蚧粉或黑锡丹、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服之,起到缓则治本、纳肾气、定虚喘的作用。

以上系统思路,陪伴了我几十年,指导了我几十年,确系经验之谈。

证治体验

一、失精桂枝龙牡汤金匮有妙方

学习《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云:“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然而在临床用之,治失精属阴虚相火妄动者;或治湿热下注,邪迫精流者;或治老年阴阳两损精关不固者等等多例均不效,甚感疑惑,难道仲景此方虚设?不合今人?年治陈某,男,25岁青年,未婚。自诉遗精半载,每2~3天一次,多在睡眠时无梦自遗,次日腿软倦怠,但无腰酸。素不饮酒。曾查“无前列腺病变”,久治不效。问其恋爱否?答:“否”。问其意念、性欲经常冲动否?答:“丝毫没有。我是昆明体工队员---自行车运动员,整天训练非常繁忙,劳累,紧张,无睱顾及!”望其身体健壮,营养状况佳,面色红润光泽。细思之,患者既非阴虚,亦非气虚,且无湿热迫精征兆。《金匮》条文曰“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仔细推敲脉象似有芤动微紧之象,此乃训练强度过当,形劳耗气,大汗伤津,扰其卫阳,虽饮食颇佳,可以补充,但资不抵债,仍可致阴弱阳浮,营卫不调,精关阴阳失燮,肾关失阖,精自流溢,此正是桂枝龙骨牡坜汤适应证。拟方:川桂枝9g、杭白芍15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12g、龙骨30g、牡蛎30g。服3剂,一周后就诊患者大喜,半年遗精的苦恼全消,嘱其回昆明后再服3剂,如有不适通信治疗,半年后来信告之,遗精从此不再发。

二、辨证论治寒湿热痹

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痛无定处;寒胜为痛痹,痛有定处,或四肢挛、关节肿;湿胜为着痹,麻木不仁。痹者,不通也,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哪里不通,气血不通,故观古人治行痹用方,没有不用血药者,当归、白芍、川芎、地黄。但观古方行痹者血药只用当归,不用白芍等阴柔之品。行痹多用疏散风邪之防风、羌活、桂枝、威灵仙、葛根、秦艽。寒痹多用散寒之麻黄、桂枝、白芷。湿痹重用苍术、麻黄、防风。(所谓多用乃处方中多用几味之意,比例较大)。“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虚,气虚者加补气之黄芪、党参、炙甘草。久痛入络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甚则加虫类搜剔通络,如蜈蚣、地龙。我治痹证着重分寒湿、湿热两大类型。寒湿者不必说。湿热者,四妙散主之,苍术、黄柏、知母、牛膝。行痹用祛风药,寒痹用散寒药,湿痹用风药,“风能胜湿也”。湿痹还要淡渗利湿,用茯苓、猪苓、泽泻、苡仁。健脾用四君,养营用四物,清热用银花藤、连翘、桑枝,养阴用白芍、木瓜、生甘草。上肢用羌活,下肢用独活疏风,引药下行用牛膝。强腰脊用狗脊、杜仲、续断、牛膝、桑寄生。渗利湿热用滑石、苡仁、萆薢。久痛大痛用附子、川乌。有湿从中焦治用平胃散,从下焦治用五苓散。痰湿流经关节,芒硝、竹沥、姜汁、僵蚕好用。

三、竹沥化痰降逆止呃

竹沥,性味甘寒,无毒,功能: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应用于痰热咳喘。本品性寒滑利,祛痰力强,治痰稠难咯,顽痰胶结,属痰热者最宜。在治疗肺热咳喘,痰稠而用宣肺降气、清化热痰的方中,再加鲜竹沥每次30毫升冲服,能加强化痰之功(市售每瓶毫升,极为方便)。此外也可治中风、惊痫、癫狂证。取其涤痰泄热、开窍定惊。《名医别录》谓: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朱丹溪亦谓治“中风失音不语,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不行”。《千金要方》有竹沥汤(竹沥、生葛汁、生姜汁)对中风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者尤效。

数年前本院职工刘某,保安人员,男,42岁,平素嗜酒,春夏之交,一日患呃逆(膈肌痉挛)反复不止,已三天,遍用中西药物及针灸不效而求治。寻思其病史与现症,酒家肺胃蕴热,久而痰浊内壅,以至肺胃有升无降,法当清化痰热,降逆止呃,投鲜竹沥3瓶,每4小时服30毫升,服至第二次即再不呃逆,可谓药到病除。阅历代本草谓竹沥入心、肺、肝经。本例缘胃热痰阻,升降失司,服之清胃热,降腑气,不也可谓入胃经吗?!此后每用皆效。

四、用补药必兼泻邪一阖一辟

当人体虚损之时,法当补养之。就是无外邪,纯用补药也必兼泻邪,观六味地黄丸组方可知。正如清代汪昂所说:“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萸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必有泻,相和相济,乃成平补之功,以平淡之精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法,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害矣。”(汪昂:《医方集解》)由此可见,此乃组方的又一法门。近年在治疗高血压,头昏,眼花,腰酸腿软,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清热,多用生石决明、珍珠母、白芍、桑寄生、女贞子、夏枯草、黄芩、山栀子、丹皮滋阴潜阳,以桑叶、钩藤、菊花、怀牛膝熄风平肝清热,但为进一步泻肝经之热邪,往往加一味泽泻,以清泄肝肾相火,化痰利浊,收到很好效果。

五、女子以肝为先天

治女子病,原与治男子病没有什么不同。惟女子有经、带、胎、产。女子因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故常见阴血不足,阳气偏盛。《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然血源于脏腑,在脏腑中则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以肝最为重要。因肝藏血,主疏泄,全身各部化生之血,皆藏于肝,其余部分下注血海,而为月经,如《妇人大全良方》所说:“经水者,阴血也,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前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回忆初涉临床时观摩某医何××诊病,所治的门诊病人中以20-50岁左右的妇女为多。问其服药之后的效果则常说:“服何医生的药舒服。”后留意于何医生处方,大多是疏肝理气如柴胡、青皮、枳壳、香椽、香附、陈皮、木香等。养血活血如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另一部分药,必用者,乃养肝肾、益肝阴、补肝血之品如何首乌、桑寄生、鸡血藤、夜交藤、川断、枸杞子、怀牛膝等。由此而明白:治妇人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调肾,但重要之处,必须用养肝、柔肝之品。

《临证指南医案》说:“女子以肝为先天,”妇女以血为重,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医学真传》说:“盖冲任之血,肝所主也”。故冲任二脉与女子生理机能紧密相关,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生理活动,助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因此,所谓调理冲、任,实际上也就是调肝。

六、风药升阳功同升柴

自李东垣发现中气下陷之证,立补中益气之法以来,炙升麻、蜜柴胡升举清阳的功能已广为应用。其实,当脾胃气虚,升降失司,痰湿中阻,证见纳谷运化失常,饮食不香,脘腹痞胀,大便不爽,舌苔薄腻等,也可以用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等散风药,升举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而且“风能胜湿”,当脾虚而少运化,湿浊内生,散湿以振奋中焦阳气,使阳升阴降是很有道理的。如脾虚湿盛的泄泻、脱肛、水肿等。观李东垣所创升阳益胃汤,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方中用六君子汤助阳益胃;黄芪补脾以固卫;芍药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疏风除湿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邪却。但在临床时当注意的是用散风药以升举阳气不可久用,病退即止,因久用散风药可能会加重气虚证、血虚证的病情。

七、肺主治节宣降为本

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主肃降。对外感咳嗽的治疗无论是外感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肺热咳嗽,或者是喘逆咳痰等,如果不疏散表邪、不宣散肺郁都不易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疏表药如荆芥、薄荷、桑叶、蝉衣、麻黄、苏叶、细辛,宣肺药如前胡、杏仁、桔梗、炒牛蒡子、生石膏、瓜蒌皮……。肺系疾病初起有表必疏表,佐肃降药枇杷叶、旋复花、枳壳、厚朴、苏子,以宣降同用。咳喘初期疏为主,降次之。而降气又必化痰,化痰当分寒热选药。化寒痰如麻黄、半夏、干姜、厚朴、桔梗、白芥子;化热痰如贝母、知母、天花粉、胆南星、竹茹、竹沥、黛蛤散、海浮石、瓜蒌仁。清肺热(气分)以甘寒微辛为好,银花、连翘、生石膏、鱼腥草、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鸭跖草。苦寒之品清肺热用之宜少,如黄芩、知母、山栀量宜轻,以免苦寒伤阳,千万不可以用大量抗生素治法来使用中药,避免“苦寒药清热解毒,量大抑菌更好”之误区。喘吼、肺部哮鸣音多,宜解痉定喘药,如麻黄、葶苈子、白果、地龙。止咳药如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百部任可选用。治肺热咳嗽以清化热痰为主,但也不排斥加用微温之药,以药从类化也。

原载《重庆名医诊治心悟》







































白癜风皮肤健康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jiqingq.com/zhqhjb/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