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翁杰熬夜脾虚,榨一杯铁皮石斛汁;产后淤血腹痛,用西红花泡水活血;头疼脑热,吃几枚元胡煮的鸡蛋……在浙江百姓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中药材的“妙用”。也因此,浙江中药消费市场居全国第三。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浙江的中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却只排在中等偏下水平——年,全省中药产业营业收入仅占全国的3.4%。面对万亿级中药产业,浙江如何抢占更大市场份额,跻身中医药产业强省?日前,首届浙江省中药产业发展大会在磐安召开,这一话题成为焦点。两头在内加工在外从数据来看,浙江中药产业过去5年的发展并不差——年浙江规模以上中药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8亿元,较年增长30.7%;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83.1万亩,比年增长十多亿元。然而,浙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速度,显然跟不上百姓对好药的需求。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首席中药材专家何伯伟告诉涌金君,从体量来说浙江中药产业规模来在全国已经排到了十八九位。限制产业发展一大瓶颈在于,浙江许多传统主导药材品种生产转移到了省外。例如,知名的“浙八味”中,仅有浙贝母和杭白菊两味药材主产地仍在浙江,其余品种主产地逐渐转移至省外。究其原因,浙江的中药材种植成本越来越高,而现行的中药集中采购又秉持最低价招标的原则,导致浙江的好药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何伯伟说,因此浙江的中药材70%-80%出口到日本等海外市场。一方面,浙江百姓吃不到好药,另一方面药材出口的溢价也不明显,对农民增收帮助有限。有专家告诉涌金君,医院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基本医保等目录中纳入的中成药达种,占了总数近一半。然而,纳入医保品种虽然很多,但中药在临床使用中总量却很小。有关业内人士分析,药品集采、最低价中标以及对中药新药研发的相关审批政策都对产业发展带来不小的限制。此外,一些地区对中医药的医保支付设定上限,也影响了一批好的中成药在临床推广。上市企业数量第一的背后胡庆余堂、康恩贝、寿仙谷……说到中药,不少浙江品牌耳熟能详。涌金君注意到,在浙江的中药上市企业已达7家,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康恩贝年以59.1亿元产值跻身中药企业全国第十。上市公司这么多,为何还说浙江产业规模不够大?浙江省经信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浙江中医药龙头企业的头”仍然偏小——福建“片仔癀”一家企业市值就超过亿元,是康恩贝的约18倍。而康恩贝去年的产值已经占了浙江全省中药产业的约三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浙商在省外建了很多大的药材基地,这些产值并不计算在浙江。例如,精工集团在浙江省外投资建设的多亩霍山石斛基地。再如,东阳商人在湖北投资发展冬虫夏草产业,如今产值规模已经达到20多亿元。这几乎相当于浙江全省产值的十分之一,但却不计入浙江的产业数据。做大产业、壮大名企,培育一批主导中药品种。何伯伟告诉涌金君,眼下浙江正大力发展的新“浙八味”——铁皮石斛、灵芝、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白花前胡、西红花。如何让这些新“浙八味”继续做大?对此,许多专家都提到,首先要实现道地药材的优质优价,保证中成药的品质。在采访中,有浙江省名中医、专家表示,这些年“病对、方准,药不灵”的尴尬屡屡发生。问题就在于,许多中成药用的不是道地药材,或是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不够。什么是道地药材,为什么道地药材熬出来的药才好?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元杰说,道地药材是指特定的种质,在特定的产区种植,运用特定的生产加工技术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它具有原产、真实、特有、优质和疗效好等特点。浙江便是道地药材重点产区。以铁皮石斛为例,浙江的铁皮石斛是多年生,需要经历多个春夏秋冬才能最终成“材”;而在一些气候更温暖、湿度更高的地区,只要一两年就能采收。这些药材虽然药效较道地药材差一些,但因种植周期短、种植成本低,在采购过程中往往能依靠价格优势压道地药材一头。对此,蔡元杰认为,浙江应结合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突出道地药材生产,选定道地品种,确定道地产地,运用道地技术方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把药卖好,得先讲好故事谈及做大浙江中医药产业,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烁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这方面,我们做的是不够的。”在他看来,各地中医药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转化能力的竞争。浙江中医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和距今年的河姆渡遗址。张烁介绍,跨湖桥遗址就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草药罐。“可惜的是,我们在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转化方面做的工作并不多。”到良渚古城等遗址公园逛一逛,就会发现,有精美的玉器、悠久的农耕文化、古代城市的排涝功能等内容展示,但很少有中医药的内容。张烁说,在一些遗址中的确有发现中医药器具,值得研究和开发。不单单是中医药领域的考古资源挖掘,张烁说,浙江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也值得挖掘——浙江有十大中医学派,包括丹溪学派、永嘉医派、绍派伤寒、钱塘学派、医经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本草学派、针灸学派、温补学派等。这其中的中医药历史文化故事同样值得深挖。除了讲好浙江中医药文化的故事,历史经典名方也是一个富矿。张烁告诉涌金君,许多老专家手里都有宝贵的经验方,但是转化研发工作做的明显不够。“我们医生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临床诊疗上,没有时间搞经验方的研发。” 张烁说,在接受采访前,自己半天就接诊了35个病人。在这样高强度的临床看诊后,要再兼顾中药研发难度可想而知。除了精力的限制,对经验方的产业化开发往往也超出了医生的能力范围。他举例道,自己有一个“枳黄膏”,对痔疮疮面的收敛效果非常好,目前正在做临床、实践,但要真正实现成果转化难度不小。如何让历史经典名方发挥价值?如何让中医药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张烁说,首先要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来挖掘转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ls/1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