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桃红岭犹如半岛状高台多彩土壤孕育
构造运动造就半岛状高台 彭泽县地处长江南岸,境内地貌形态深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江河溪流等内外营力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东南高、西北低。 朱建华称,桃红岭其实不是岭,而是一座独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地貌成因类型属于构造侵蚀地貌,地形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关系极为密切。 从地形上来看,长江南岸到桃红岭边缘的地形是一片平缓起伏的低丘冈地,进入桃红岭保护区后地势略有抬升,形成了犹如伸向长江的半岛状高台。这个外观犹如半岛状高台的低丘冈地,是在地垒式断块山的基础上经新生代(距今万年)以来的外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在这个“高台”的四周,大多是海拔~米的低山、丘陵,其中部地势又转为平缓。这样的地形环境与梅花鹿的栖息环境十分契合,因而自古便有野生梅花鹿在此栖息。 桃红岭中多为山形秀美的低山,其主峰磨鹰窠海拔.6米,登上此山可远眺长江。磨鹰窠又名磨鹰窝,唐义为称,磨鹰是当地百姓对一种飞翔时总像石磨一样打转的鹰的俗称,“磨鹰窠是桃花岭中最高的山峰,过去经常能看到磨鹰在此盘旋,因此得名。”唐义为向记者解释道。 山中溪流纵横 桃红岭地处中亚热带过渡带,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这里日照充足,雨量丰富,全年季节变化明显,无霜期长。据相关资料显示,桃红岭在冬季以北风为主,1月份平均气温为3.6℃;在夏季以南风为主,7月份平均气温为29℃;全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均降水量mm。 丰沛的降水使得保护区地表径流较大,加之山中植被茂盛,利于涵养水源,因此,这里的水资源十分充足。保护区东部边界的东升河是区内的主要河流,除此以外,保护区内沟谷多、小溪多,在主要的小溪下游还修建了水库。 记者从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桃红岭中溪流纵横,有不少流水形成的景观。滴水岩位于桃红岭南部的一条小溪旁,是一处长约数10米、高约数米的陡峭石崖。神奇的是,崖壁上一直有水珠从岩缝中滴落,一年四季从不中断。这也说明了桃红岭中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在桃红岭北山狭谷中,有一段长约百米、宽不到1米的石阶小道,是曾经住在山北的村民的上山之路。路的一侧是陡直险峻的石壁,另一侧是幽深的峡谷,峡谷中流水淙淙,似乎可以舒缓登山人紧张的心情。 有高等植物余种 除了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保护区的土壤也很适合植被生长。据了解,保护区的土壤母岩为泥质页岩、紫色砂岩、石灰岩等水成岩类。中低山地区土壤主要为山地黄红壤、棕红壤和酸性紫色土,土壤表层石砾较多。这些土壤质地松脆、易风化、抗蚀力弱、土层浅、砾含量高,因此生长的植被多为灌木丛。而在另一些低山地带,泥质岩类发育的棕红壤营养丰富、肥力较高,植被生长茂盛,覆盖度大。 朱建华告诉记者,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余种,维管束植物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统称,也可称为高等植物。在海拔米以下的溪谷山坡,生长着由青冈栎、苦槠、木荷、小叶栎等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米以上的山地中,主要分布着草本植物和疏林灌丛。此外,山中也不乏银杏、水松、水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桃红岭中还分布着多种药用植物,可谓一座天然药园。这里药用植物种类丰富,有桔梗科的苦叶沙参、桔梗;伞形科的白花前胡、竹叶柴胡;百合科的土茯苓、百合等。其中葛藤、紫花地丁等都是梅花鹿喜食植物。 老龙口下雨前必起雾 在桃红岭北部山腰,有一处3条溪流的交汇所在,名为“老龙口”。唐义为称,当地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自然现象,即每当快要下雨,或是久旱将雨之前,附近都会升腾起雾。 雾气慢慢扩散,不久就蔓延到四周,有气吞山河之势,当地人称之为“起地云”,意为仿佛从地底下升起来的云。这种雾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看到山上缭绕着“起地云”,山下的百姓就知道天要下雨了。因为从未出错,当地人都将这雾气看作大自然给出的天气预报。每当干旱时节,人们都会习惯性地眺望老龙口,希望看到那里扩散开来的雾气。 那么,这种雾气是如何产生的呢?雾是一种天气现象,空气中的水汽受冷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能见度下降,这便形成了雾。朱建华称,老龙口处有3条溪流交汇,水流量大,水汽充足,又因老龙口地处桃红岭北侧山腰,地面的水蒸气抬升过程中在山腰处遇到冷空气便会凝结形成雾气。山下和老龙口两处的水蒸气在溪水交汇处“会合”,则会使雾气起势更强。因此,充足的水汽,一定的坡度,再加上冷空气,便是老龙口处形成“起地云”的重要条件。 来源:晨读江西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ls/524.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中药师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
- 下一篇文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