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综合治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iliaozhunbei/704.shtml

导语

基层医生由西医转型中医学习经方,所获得的不仅仅是门诊量及收入,更重要的是,因为被患者认可,而获得做医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作为医生的动力,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在临床诊疗中展现中医药的魅力,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明医。你要是问,学经方会后悔吗?当然会,因为你会后悔学的太晚了!

01

当前政策及大环境有利于中医药发展

近几年,中医药以其在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民众认可。为了扶持和保证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让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说到这儿,不了解近几年发生在中医药界大事的人,可能会觉得小编讲的有些夸张。那不妨随小编一起看看,那些国家颁布的影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文件。也让心有迟疑的中医药人,看到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决心。

早在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等意见,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坚定方向,指明道路,意义重大。

年初,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在该文件中提出到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服务,到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就是此文件,一举将中医药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

年底,《“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和《中医药法》先后与世人见面。《“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突出了大健康的发展理念。

《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法律,不仅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更是从财政预算、医保支持、简政放权等多个方面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让中医药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转机。

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年)》。《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将着力加强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国际教育及文化传播体系建设、中医药国际科技体系建设、中医药国际贸易体系建设。由此,中医药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看着国家颁布的种种政策,相必大家能够看出国家这一次对中医药的发展是真的重视了吧?作为中医药人,包括对中医药报以热爱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积极的响应号召,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当然,就算不为中医药的发展,是为了自己的中医药梦想也该行动了。不仅仅是中医药发展带来的机遇,还因为国家对中医药人才的重视。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民间中医拥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国家放宽了获取医师资格的政策。这样的机遇,可谓是百年难得一遇,所以,基层医生抓住机遇赶快行动吧!

02

西医诊疗总是提心吊胆

在我国,医院的输液大厅经常出现“吊瓶森林”的场景,“治病就要输液”,“输液才能好得快”的观念深植老百姓的骨子里。

但其实,过度输液的状况在我国蔓延长达数十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输液量超过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准。因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医改举措,吉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西、深圳等多地医院成人门诊输液治疗。

多年来,基层医生大多使用西医诊疗方式诊治患者,如输液治疗,一方面并不能改善病人的体质问题,非长久之计;另一方面输液治疗打点滴,易产生医疗事故,使医生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而输液造成患者过敏住院、医生承担主要责任的事故更是屡见不鲜。

前不久,山东淄博发生了一件过度输液造成的让人痛心的事情。4岁女孩辰辰,因发烧在私人诊所输液,从刚开始输液就出现体温上升、手脚冰凉、畏寒的症状,直至最后输液结束发生口鼻流血、嘴唇发紫,最终死亡。输液的危害,真的超出你的想象……

有位妈妈说,儿子六岁时发高烧,39°C甚至40°C都有,西医说是病程烧三到五天正常,输液治疗,可是高烧不退,吃了美林,一会儿吐了个干净,半夜里,我把孩子用洗澡盆温水泡着退烧。第四天去看我们这有名的中医,医生很肯定是什么毛病,开了两付中药,当天晚上高烧就退了。此后我儿子生病都去找他,支气管炎一两付药就好,此前我儿子的支气管炎都是输一个星期的液。我女儿的鼻炎也是中药特别有效,西药管一两个月不犯,中药管一两年不犯。我这里是小县城,西医输液一天要一百多两百块,中医一付药一般二三十块,所以我家人有病都去看中医。

随着多省基层医疗机构输液受限的大风暴来临,医院门诊的禁输潮在蔓延,基层医疗机构限输潮的波及面也越来越广了,医院、卫生院还是村卫生室,输液,不是想当然了。作为西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基层医生转型中医势在必行。

03

西医不转型就没有生存空间

现在很多基层医生有了共识,不转型就没有生存空间,不转型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基层西医想转型从事中医,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也没有找到理论功底扎实,熟稔经典的明师,这也是他们停步不前的原因。

仲圣师友杜海江医生说,自己是一名来自农村的乡村医生,风风雨雨二十多年了,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上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以前每天都是输液,开西药,啥都没落就落了一身毛病。直到年在南阳的仲圣经方讲座,听了涂华新老师的第一次课,回去以后就开始用跟涂老师学的柴龙汤,治好了好多病人……

年10月,河南吕付鑫医生于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

仲圣师友南阳吕付鑫医生说,毕业后西医盛行,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追求快速疗效打针、输液,使用西医方法治疗疾病,一直都感觉非常尴尬。患者偶尔有输液等药物反应,吓的“胆战心惊”,每天工作都战战兢兢的,并且随着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受大环境影响使诊所的经营更加步步维艰。这几年,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中医中药,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努力学习中医,充分发挥自己的中医特长,运用中医中药造福一方百姓。

年9月初,他来郑州参加了第五期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的学习,感觉涂华新老师讲的经方太神奇了。回去后就跃跃欲试,第一个病人是自己7岁的儿子。他给儿子开了一剂经方,当夜没有一声咳嗽,又抓一剂巩固,连儿子平时口臭的毛病也好了,他感到,涂老师讲的经方不是一般的神奇,是相当的神奇,他在门诊中大量运用经方,门诊量和经济收入都有不菲的收获。

年11月,湖南赵和平医生与涂华新导师合影。

仲圣师友湖南赵和平医生说,自己是纯西医,学习经方回去后,就大胆使用经方,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报名学习经方的学费已经回来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一个月就能开到剂左右,并且临床效果极佳。

年6月,陈阿亮医生与涂华新导师于仲圣平台年第三期临床实战讲座。

涂华新导师亲传弟子,来自福建的仲圣师友陈阿亮医生,也是“由西转中”,他是地道的农村医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二十多年,年之前,可以说是纯西医,因为农村中医门诊比较少,在农村开诊所也比较累,有时还需要骑摩托车冒着大风大雨出诊,经常是半夜三更出诊给患者打点滴,特别是患者晚上在诊所输液时,他说更是睡不好觉,总担心患者的病情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年,一次偶然机会遇到了涂老师,听到了涂老师的课,诊疗思路完全改变,从此人生被改变了。不打点滴不出诊,他成了纯粹的中医。作为涂老师亲传弟子,他在使用经方的旅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因为找准了前进的方向,跟对了导师,医疗门诊也随之有了极为可观的收益,成为当地造福百姓的一方名医。

仲圣平台有太多太多像上面几位因为转型中医,而获得人生价值感的基层医生。他们知道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未来;只有跟对名师,跟对平台,医术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才能点燃当初选择做医生时的激情和初心,让基层医生不再心累,找到人生的成就感。

河南省知名中医

经方临床家

涂氏中医正脊术创始人

临床实战型导师涂华新先生

04

跟对名师,跟对平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如今,基层医生对学习提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掌握更多的医疗知识,医生们全国各地四处求学,花了很多的钱,只为寻到名师学到真知识。但让医生们苦恼的是,虽然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不少,但大多是不接地气、不能在临床中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医学理论。于是,如何找到一个最能体现价值的平台,找到一个真正值得跟随的名师,成为关键。

如何在这么多的中医学术机构和讲座中,选择合适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的学习成果是否有效?选择好的讲座和老师,成为很多基层医生面临的难题。

一位仲圣平台的师友说,报过很多的学习讲座,钱的投入是一方面,关键是医术没有得到提升,门诊没有成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中医失去了信心,对于中医药学习的兴趣降低,这是我们最感困惑的。

其实,对于一个想转型的基层医生而言,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还是在某个点上,能够给他带来启发,带来帮助的老师。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适合基层医生的老师?什么样的平台可以给基层医生带来切实的帮助?我们来听听曾经参加过仲圣平台经方讲座的师友们,他们是怎么说的。

仲圣平台师友阿牛医生说,第一次到仲圣平台学习,涂老师不保守的把他的临床经验,心得毫无保留教给我们,生怕我们不会,尽心尽力的讲学,风趣,接地气,让我们听课精神倍增,时间过得太快。

仲圣平台师友林医生说,我是第二次参加涂老师的经方学习,最大的感触是在他的讲述中没有虚无玄奥的理论,没有只可意会的表述,有的是客观具体的指针,切切实实的证据。涂老师常说经方是一种随证医学,医圣早就给我们指导了明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是证,用是方,直接而有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有胆量用原方原量开了一个吴茱萸汤,三剂药未服完,十几年的头痛病好了。那个激动啊,所以今天我又来了,并且推荐身边的医生朋友们都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传承加油,感恩涂老师,感恩仲圣平台。

仲圣平台师友杏林新童医生说,我是一名涪陵基层医生,因为偶然机缘,结缘中圣平台,有幸跟随尊敬的涂华新老师,学习《伤寒杂病论》。在这三年的学习中,让我感慨、感知、感谢。今天是感恩节,千言万语难表心中真情,略陈数语,以示情怀:

三载仲圣平台缘,一生伤寒经方梦。

借问上池清何许?阴阳秋毫几折肱。

覆杯雪污非神话,扎根千年汉方中。

因为真诚固不同,星火启承正东风。

仲圣平台师友淡看人生医生说,听着涂华新导师的讲授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我感到了疑难杂症、癌肿患者有了生活的希望,他她们饱受病痛折磨,最终却仍然是人财两空造成的亲人生死离别的惨痛场面,经常让我深思:现在疑难杂症,癌肿病人越来越多,如果有办法让他她们少花钱像治感冒一样治好病多好!涂华新导师的仲圣经方讲座让我为之兴奋,看到了希望。

仲圣平台师友菩提心医生说,通过同学推荐过来参加仲圣中医经方讲座,通过涂华新导师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详细解说了经方的方证、辩证、临床应用、适应证,让我重拾了遗忘的中医知识,泛起了我重新开始学习中医的激情,学好之后更好的运用到临床上,帮助更多的人,非常感谢仲圣平台给了我们学习经方的机会,感谢涂华新导师无私的讲解,感谢同学(罗老师)的推荐,我将继续跟着学习下去!

仲圣平台师友王永高医生说,仲圣平台,给了我自信,增加了我的知识,太神奇,太绝妙,经方太神奇了,点亮了我心中多年的窗。

仲圣平台师友司令医生说,学习经方,用好经方!跟随仲圣平台,跟随涂老师!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治病救人奇迹!经方之美,不可言传!

05

学习虽需投资,但绝对是物超所值

如今有很多网络学习中医药的课程,虽然有免费的,但都是碎片化的学习,自己摸索,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中医药,建议还是来仲圣平台学习,这里有中医经方的临床实战讲座、薪火传承讲座,不论你是中医小白还是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都是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仲圣经方讲座是收费的,但绝对物超所值!

就像我们从家里到南阳唐河县(涂华新导师所在地喔),可以选择走路、开车或者乘飞机,都可以达到目的地,但时间与我们的花费成反比,越短达到目的地,所用的花费相对来说就越多!

基层医生由西医转型中医学习经方,所获得的,不仅仅是门诊量及收入物质层面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患者的认可,而获得做医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作为医生的动力,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在临床诊疗中,展现中医药的魅力。你要是问,学经方会后悔吗?当然会,因为你会后悔学的太晚了!

关于涂华新导师所讲经方的更多精彩干货,将会在年12月16-19日的薪火传承讲座郑州站的现场精彩分享,使您学会急、重、危、难、奇、疑、慢性病思路以及方法,让您快速成名,造福一方百姓!

g桔梗6g桑叶6g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处方:葱白9g桔梗6g山栀子6g淡豆豉9g薄荷3g连翘6g生甘草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治法:清气解表透热。处方:生石膏30g知母24g连翘6g蝉蜕6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伏热里发,兼感寒邪(表寒里热证)脉症: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秘,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治法:疏解表寒,清热通腑。处方:僵蚕9g滑石9g蝉蜕6g姜黄3g防风3g薄荷3g荆芥3g当归3g白芍药3g黄连3g山栀子3g炙甘草3g黄芩6g桔梗6g大黄6g芒硝6g(冲服)生石膏18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7.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表郁里热,引动肝风。脉症:身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或有恶寒,头晕头痛,鼻塞,突然抽搐,两目上吊,口噤,身凉,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息风止痉。处方:僵蚕3g蝉蜕6g神曲6g金银花6g生地黄6g木通3g车前子3g黄芩3g黄连3g黄柏3g桔梗3g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处方:香薷6g金银花9g厚朴6g连翘9g鲜扁豆花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处方:香薷9g扁豆6g厚朴6g黄连6g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0.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病机:暑湿袭表,郁遏卫分。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处方:香薷3g青蒿6g滑石12g茯苓3g通草3g杏仁6g荷叶6g冬瓜皮30g竹叶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凉涤暑法(《时病论》)病机:暑湿犯肺,肺卫失宣。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处方:滑石9g生甘草3g通草3g青蒿6g扁豆3g连翘9g茯苓9g西瓜皮60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脉症:上吐下泻,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脉细缓而濡。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处方:藿香9g苏叶3g白芷3g大腹皮3g茯苓3g炒白术6g陈皮6g半夏6g厚朴6g桔梗6g炙甘草9g应用:用于流行性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非特异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乳幼儿消化不良,山岚瘴气,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肠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朴夏苓汤(《医原》)病机:湿郁卫阳,湿重热轻。脉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发热以午后明显,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饥,有汗不解,苔白腻,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处方:藿香6g半夏9g赤茯苓9g杏仁9g生薏仁3g白蔻仁3g泽泻6g猪苓9g淡豆豉9g厚朴3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脉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明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舌边尖红,脉弦细而濡。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处方: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仁6g淡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5g半夏9g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蛔虫病,神经性尿崩症,高山反应,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炎等。

15.宣痹汤(《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闭阻于经络。脉症: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治法:清热除湿,宣通经络。处方:防己15g杏仁15g滑石15g连翘9g山栀子9g薏苡仁15g半夏9g蚕砂9g赤小豆皮9g应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6.桑杏汤(《温病条辨》)病机: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或数大。治法:清宣燥热,养阴润肺。处方:桑叶9g杏仁9g沙参12g贝母9g淡豆豉6g山栀皮9g梨皮6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燥热咳嗽等。

17.杏苏散(《温病条辨》)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脉症: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头微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弦。治法: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处方:苏叶6g半夏6g茯苓9g前胡9g桔梗6g枳壳6g炙甘草3g生姜3g陈皮6g杏仁9g大枣6g应用:用于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

18.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病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吐,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治法:滋阴清热,发汗解表。处方:玉竹9g生葱白6g桔梗6g白薇6g淡豆豉9g薄荷6g炙甘草3g大枣2枚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素体阴虚者。

19.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病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脉症: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处方:山栀子9g淡豆豉9g金银花9g薄荷3g牛蒡子9g炙甘草3g蝉蜕3g僵蚕6g水牛角6g连翘9g桔梗6g马勃6g芦根30g灯芯3g淡竹叶3g应用

6g桔梗6g桑叶6g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处方:葱白9g桔梗6g山栀子6g淡豆豉9g薄荷3g连翘6g生甘草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治法:清气解表透热。处方:生石膏30g知母24g连翘6g蝉蜕6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伏热里发,兼感寒邪(表寒里热证)脉症: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秘,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治法:疏解表寒,清热通腑。处方:僵蚕9g滑石9g蝉蜕6g姜黄3g防风3g薄荷3g荆芥3g当归3g白芍药3g黄连3g山栀子3g炙甘草3g黄芩6g桔梗6g大黄6g芒硝6g(冲服)生石膏18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7.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表郁里热,引动肝风。脉症:身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或有恶寒,头晕头痛,鼻塞,突然抽搐,两目上吊,口噤,身凉,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息风止痉。处方:僵蚕3g蝉蜕6g神曲6g金银花6g生地黄6g木通3g车前子3g黄芩3g黄连3g黄柏3g桔梗3g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处方:香薷6g金银花9g厚朴6g连翘9g鲜扁豆花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处方:香薷9g扁豆6g厚朴6g黄连6g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0.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病机:暑湿袭表,郁遏卫分。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处方:香薷3g青蒿6g滑石12g茯苓3g通草3g杏仁6g荷叶6g冬瓜皮30g竹叶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凉涤暑法(《时病论》)病机:暑湿犯肺,肺卫失宣。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处方:滑石9g生甘草3g通草3g青蒿6g扁豆3g连翘9g茯苓9g西瓜皮60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脉症:上吐下泻,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脉细缓而濡。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处方:藿香9g苏叶3g白芷3g大腹皮3g茯苓3g炒白术6g陈皮6g半夏6g厚朴6g桔梗6g炙甘草9g应用:用于流行性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非特异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乳幼儿消化不良,山岚瘴气,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肠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朴夏苓汤(《医原》)病机:湿郁卫阳,湿重热轻。脉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发热以午后明显,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饥,有汗不解,苔白腻,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处方:藿香6g半夏9g赤茯苓9g杏仁9g生薏仁3g白蔻仁3g泽泻6g猪苓9g淡豆豉9g厚朴3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脉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明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舌边尖红,脉弦细而濡。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处方: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仁6g淡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5g半夏9g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蛔虫病,神经性尿崩症,高山反应,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炎等。

15.宣痹汤(《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闭阻于经络。脉症: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治法:清热除湿,宣通经络。处方:防己15g杏仁15g滑石15g连翘9g山栀子9g薏苡仁15g半夏9g蚕砂9g赤小豆皮9g应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6.桑杏汤(《温病条辨》)病机: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或数大。治法:清宣燥热,养阴润肺。处方:桑叶9g杏仁9g沙参12g贝母9g淡豆豉6g山栀皮9g梨皮6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燥热咳嗽等。

17.杏苏散(《温病条辨》)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脉症: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头微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弦。治法: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处方:苏叶6g半夏6g茯苓9g前胡9g桔梗6g枳壳6g炙甘草3g生姜3g陈皮6g杏仁9g大枣6g应用:用于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

18.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病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吐,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治法:滋阴清热,发汗解表。处方:玉竹9g生葱白6g桔梗6g白薇6g淡豆豉9g薄荷6g炙甘草3g大枣2枚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素体阴虚者。

19.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病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脉症: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处方:山栀子9g淡豆豉9g金银花9g薄荷3g牛蒡子9g炙甘草3g蝉蜕3g僵蚕6g水牛角6g连翘9g桔梗6g马勃6g芦根30g灯芯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猩红热等。

20.流感方(《中医杂志》)病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脉症:高热恶寒,无汗头痛,纳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清解郁热,宣肺散寒,通腑化痰。处方:荆芥12g防风9g柴胡9g葛根9g金银花18g连翘15g大青叶15g生石膏30g杏仁9g射干12g茵陈9g炙甘草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寒热错杂者。

21.翘荷汤(《温病条辨》)

病机:上焦气分燥热扰及清窍。脉症: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处方:薄荷6g连翘6g生甘草3g山栀子6g桔梗9g绿豆皮6g应用:用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牙周围炎,流行性急性结膜炎等。

22.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焦。脉症:壮热烦躁,腮部肿痛,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处方:黄芩15g黄连15g橘红6g玄参6g炙甘草6g连翘6g牛蒡子6g板蓝根9g马勃6g僵蚕3g升麻3g柴胡6g桔梗6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23.代赈普济散(《重订广温热论》)病机:风热时毒,充斥肺胃,攻窜头面。脉症:憎寒发热,头面红肿,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实。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处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玄参各9g牛蒡子、芥穗各8g蝉蜕、黄芩、大青叶、白僵蚕各6g薄荷、人中黄、马勃、射干、大黄各4g应用:用于大头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疹出不畅等。

24.通圣解毒散(《证治准绳》)病机:风热时毒壅盛于肺胃及肠腑。脉症:高热,烦躁,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红赤肿痛,便秘,溲热赤短少,舌赤苔黄,脉数。治法:清透热毒,攻下泄热。处方:防风12g川芎12g白芷12g金银花12g连翘12g牛蒡子12g山栀子12g滑石12g芒硝6g大黄6g桔梗6g甘草6g犀角3g(水牛角24g代)大青叶3g薄荷3g淡豆豉6g鲜葱白三根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颜面丹毒等。

25.腮腺宁冲剂(《传染病实用方》)病机:风热疫毒,侵入营血。脉症:腮腺肿大连及颌部,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处方:葛根6g赤芍药9g连翘9g大青叶9g栝蒌9g天花粉9g金银花9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病机:热毒上攻咽喉。脉症:咽喉溃烂,疼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处方:牛黄5g蟾酥0.5g朱砂5g珍珠0.5g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内服。应用:用于猩红热,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等。

27.永安止痒汤(《古今名方》)病机:外感风湿,蕴于卫分。脉症:疹色淡红稀疏,皮肤瘙痒,发热恶风,精神倦怠,胃纳欠佳,舌红苔薄白,脉数。治法:祛风活血,利湿止痒。处方:麻黄6g僵蚕6g防风6g荆芥6g薄荷6g炙甘草6g苍术9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赤芍药9g应用:用于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28.宣毒发表汤(《痘疹活幼至宝》)病机:麻疹郁肺。脉症:恶寒轻,发热重,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痘疹隐现不出,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烦躁口渴,小便赤。治法:辛凉透疹。处方:升麻3g葛根3g前胡3g桔梗3g枳壳3g荆芥1.5g防风1.5g薄荷3g炙甘草6g木通3g连翘3g牛蒡子3g杏仁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麻疹疹前期及其他痘疹,疹出不透者。

29.发疹紫草汤(《医方类聚》)病机:正气不足,疹毒内陷。脉症:痘疹疹出即没,神疲乏力,伴低热。治法:扶正祛邪,凉血透疹。处方:紫草9g炙甘草6g糯米9g黄芪9g应用:用于麻疹。

30.化毒清表汤(《麻科活人全书》)病机:疹毒内侵,犯于脾肺。脉症:麻疹发疹期壮热,咳嗽,涕浊痰稠,目赤羞明,疹点外透。治法:解毒透疹。处方:前胡3g葛根3g知母3g连翘3g桔梗3g牛蒡子3g木通1.5g玄参3g黄连1.5g天花粉3g地骨皮3g淡竹叶3g生甘草1g灯心草1.5g应用:用于麻疹出疹期。

31.清解汤(《北京中医》)病机:疹毒闭肺。脉症:疹出色紫,仍高热不退,咳剧,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芦根15g茅根15g紫草9g生地黄9g牡丹皮6g赤芍药5g淡竹叶6g应用:用于麻疹之疹毒闭肺证。

32.竹叶牛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病机:风热闭肺,麻疹透发不畅。脉症:麻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治法:透疹解毒,清宣肺胃。处方:西河柳15g荆芥3g蝉蜕3g薄荷3g炙甘草3g知母3g牛蒡子6g葛根6g玄参6g麦门冬9g淡竹叶30g应用:用于麻疹,咽炎,风疹等。

3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病机:痈疮疔毒,火毒结聚。脉症:痈疮疔毒,红肿热痛,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处方:金银花15g菊花12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9g紫背天葵9g应用:用于痈疮疖肿,热毒炽盛者。

3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脉症: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闷胸痛,痰白而黏或黄,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处方: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2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鼻窦炎及副鼻窦炎,麻疹及麻疹合并肺炎,急性荨麻疹,烂喉痧,角膜溃疡,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斑疹伤寒等。

35.桔梗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外感风热,郁于肺经。脉症:发热无汗,咳嗽,口渴,苔薄白或微黄,脉浮大而数。治法:清热宣肺。处方:薄荷3g黄芩3g炙甘草3g山栀子3g桔梗9g连翘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36.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病机:燥热伤肺、气逆津伤脉症: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燥或薄黄燥,脉数。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处方:石膏9g桑叶9g甘草3g人参3g胡麻仁3g阿胶3g麦门冬4g杏仁3g枇杷叶3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37.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病机:热郁胆腑,胆热犯胃。脉症:发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胸胁不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处方:黄芩9g白芍药9g炙甘草3g大枣三枚豆豉12g玄参9g应用:用于重型流感。

38.黄连黄芩汤(《温病条辨》)病机:胆经郁热,不得发越。脉症:身热心烦,干呕,口苦而渴,尿少,舌苔黄,脉弦数。治法:清宣郁热。处方:黄连6g黄芩6g郁金6g淡豆豉6g应用:用于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胃肠炎等。

39.凉膈散(《和剂局方》)病机:热灼胸膈,微兼腑实。脉症: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泄膈热,泻火通便。处方:大黄9g芒硝9g(冲服)栀子12g薄荷12g黄芩6g炙甘草6g连翘6g应用:用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百日咳,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道感染,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

40.余氏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热时毒,壅结气分。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清毒,透泄郁热。处方:连翘9g黄芩9g山栀子9g薄荷3g生石膏18g桔梗3g炙甘草3g淡竹叶9g应用:用于猩红热。

41.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毒侵袭,气营两燔。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皮肤丹痧显露,舌红赤,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解毒,凉膈泄热。

:用于猩红热等。

20.流感方(《中医杂志》)病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脉症:高热恶寒,无汗头痛,纳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清解郁热,宣肺散寒,通腑化痰。处方:荆芥12g防风9g柴胡9g葛根9g金银花18g连翘15g大青叶15g生石膏30g杏仁9g射干12g茵陈9g炙甘草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寒热错杂者。

21.翘荷汤(《温病条辨》)

病机:上焦气分燥热扰及清窍。脉症: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处方:薄荷6g连翘6g生甘草3g山栀子6g桔梗9g绿豆皮6g应用:用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牙周围炎,流行性急性结膜炎等。

22.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焦。脉症:壮热烦躁,腮部肿痛,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处方:黄芩15g黄连15g橘红6g玄参6g炙甘草6g连翘6g牛蒡子6g板蓝根9g马勃6g僵蚕3g升麻3g柴胡6g桔梗6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23.代赈普济散(《重订广温热论》)病机:风热时毒,充斥肺胃,攻窜头面。脉症:憎寒发热,头面红肿,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实。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处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玄参各9g牛蒡子、芥穗各8g蝉蜕、黄芩、大青叶、白僵蚕各6g薄荷、人中黄、马勃、射干、大黄各4g应用:用于大头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疹出不畅等。

24.通圣解毒散(《证治准绳》)病机:风热时毒壅盛于肺胃及肠腑。脉症:高热,烦躁,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红赤肿痛,便秘,溲热赤短少,舌赤苔黄,脉数。治法:清透热毒,攻下泄热。处方:防风12g川芎12g白芷12g金银花12g连翘12g牛蒡子12g山栀子12g滑石12g芒硝6g大黄6g桔梗6g甘草6g犀角3g(水牛角24g代)大青叶3g薄荷3g淡豆豉6g鲜葱白三根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颜面丹毒等。

25.腮腺宁冲剂(《传染病实用方》)病机:风热疫毒,侵入营血。脉症:腮腺肿大连及颌部,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处方:葛根6g赤芍药9g连翘9g大青叶9g栝蒌9g天花粉9g金银花9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病机:热毒上攻咽喉。脉症:咽喉溃烂,疼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处方:牛黄5g蟾酥0.5g朱砂5g珍珠0.5g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内服。应用:用于猩红热,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等。

27.永安止痒汤(《古今名方》)病机:外感风湿,蕴于卫分。脉症:疹色淡红稀疏,皮肤瘙痒,发热恶风,精神倦怠,胃纳欠佳,舌红苔薄白,脉数。治法:祛风活血,利湿止痒。处方:麻黄6g僵蚕6g防风6g荆芥6g薄荷6g炙甘草6g苍术9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赤芍药9g应用:用于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28.宣毒发表汤(《痘疹活幼至宝》)病机:麻疹郁肺。脉症:恶寒轻,发热重,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痘疹隐现不出,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烦躁口渴,小便赤。治法:辛凉透疹。处方:升麻3g葛根3g前胡3g桔梗3g枳壳3g荆芥1.5g防风1.5g薄荷3g炙甘草6g木通3g连翘3g牛蒡子3g杏仁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麻疹疹前期及其他痘疹,疹出不透者。

29.发疹紫草汤(《医方类聚》)病机:正气不足,疹毒内陷。脉症:痘疹疹出即没,神疲乏力,伴低热。治法:扶正祛邪,凉血透疹。处方:紫草9g炙甘草6g糯米9g黄芪9g应用:用于麻疹。

30.化毒清表汤(《麻科活人全书》)病机:疹毒内侵,犯于脾肺。脉症:麻疹发疹期壮热,咳嗽,涕浊痰稠,目赤羞明,疹点外透。治法:解毒透疹。处方:前胡3g葛根3g知母3g连翘3g桔梗3g牛蒡子3g木通1.5g玄参3g黄连1.5g天花粉3g地骨皮3g淡竹叶3g生甘草1g灯心草1.5g应用:用于麻疹出疹期。

31.清解汤(《北京中医》)病机:疹毒闭肺。脉症:疹出色紫,仍高热不退,咳剧,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芦根15g茅根15g紫草9g生地黄9g牡丹皮6g赤芍药5g淡竹叶6g应用:用于麻疹之疹毒闭肺证。

32.竹叶牛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病机:风热闭肺,麻疹透发不畅。脉症:麻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治法:透疹解毒,清宣肺胃。处方:西河柳15g荆芥3g蝉蜕3g薄荷3g炙甘草3g知母3g牛蒡子6g葛根6g玄参6g麦门冬9g淡竹叶30g应用:用于麻疹,咽炎,风疹等。

3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病机:痈疮疔毒,火毒结聚。脉症:痈疮疔毒,红肿热痛,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处方:金银花15g菊花12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9g紫背天葵9g应用:用于痈疮疖肿,热毒炽盛者。

3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脉症: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闷胸痛,痰白而黏或黄,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处方: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2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鼻窦炎及副鼻窦炎,麻疹及麻疹合并肺炎,急性荨麻疹,烂喉痧,角膜溃疡,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斑疹伤寒等。

35.桔梗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外感风热,郁于肺经。脉症:发热无汗,咳嗽,口渴,苔薄白或微黄,脉浮大而数。治法:清热宣肺。处方:薄荷3g黄芩3g炙甘草3g山栀子3g桔梗9g连翘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36.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病机:燥热伤肺、气逆津伤脉症: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燥或薄黄燥,脉数。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处方:石膏9g桑叶9g甘草3g人参3g胡麻仁3g阿胶3g麦门冬4g杏仁3g枇杷叶3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37.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病机:热郁胆腑,胆热犯胃。脉症:发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胸胁不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处方:黄芩9g白芍药9g炙甘草3g大枣三枚豆豉12g玄参9g应用:用于重型流感。

38.黄连黄芩汤(《温病条辨》)病机:胆经郁热,不得发越。脉症:身热心烦,干呕,口苦而渴,尿少,舌苔黄,脉弦数。治法:清宣郁热。处方:黄连6g黄芩6g郁金6g淡豆豉6g应用:用于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胃肠炎等。

39.凉膈散(《和剂局方》)病机:热灼胸膈,微兼腑实。脉症: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泄膈热,泻火通便。处方:大黄9g芒硝9g(冲服)栀子12g薄荷12g黄芩6g炙甘草6g连翘6g应用:用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百日咳,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道感染,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

40.余氏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热时毒,壅结气分。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清毒,透泄郁热。处方:连翘9g黄芩9g山栀子9g薄荷3g生石膏18g桔梗3g炙甘草3g淡竹叶9g应用:用于猩红热。

41.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毒侵袭,气营两燔。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皮肤丹痧显露,舌红赤,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解毒,凉膈泄热。

6g桔梗6g桑叶6g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处方:葱白9g桔梗6g山栀子6g淡豆豉9g薄荷3g连翘6g生甘草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治法:清气解表透热。处方:生石膏30g知母24g连翘6g蝉蜕6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伏热里发,兼感寒邪(表寒里热证)脉症: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秘,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治法:疏解表寒,清热通腑。处方:僵蚕9g滑石9g蝉蜕6g姜黄3g防风3g薄荷3g荆芥3g当归3g白芍药3g黄连3g山栀子3g炙甘草3g黄芩6g桔梗6g大黄6g芒硝6g(冲服)生石膏18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7.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表郁里热,引动肝风。脉症:身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或有恶寒,头晕头痛,鼻塞,突然抽搐,两目上吊,口噤,身凉,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息风止痉。处方:僵蚕3g蝉蜕6g神曲6g金银花6g生地黄6g木通3g车前子3g黄芩3g黄连3g黄柏3g桔梗3g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处方:香薷6g金银花9g厚朴6g连翘9g鲜扁豆花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处方:香薷9g扁豆6g厚朴6g黄连6g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0.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病机:暑湿袭表,郁遏卫分。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处方:香薷3g青蒿6g滑石12g茯苓3g通草3g杏仁6g荷叶6g冬瓜皮30g竹叶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凉涤暑法(《时病论》)病机:暑湿犯肺,肺卫失宣。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处方:滑石9g生甘草3g通草3g青蒿6g扁豆3g连翘9g茯苓9g西瓜皮60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脉症:上吐下泻,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脉细缓而濡。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处方:藿香9g苏叶3g白芷3g大腹皮3g茯苓3g炒白术6g陈皮6g半夏6g厚朴6g桔梗6g炙甘草9g应用:用于流行性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非特异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乳幼儿消化不良,山岚瘴气,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肠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朴夏苓汤(《医原》)病机:湿郁卫阳,湿重热轻。脉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发热以午后明显,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饥,有汗不解,苔白腻,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处方:藿香6g半夏9g赤茯苓9g杏仁9g生薏仁3g白蔻仁3g泽泻6g猪苓9g淡豆豉9g厚朴3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脉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明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舌边尖红,脉弦细而濡。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处方: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仁6g淡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5g半夏9g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蛔虫病,神经性尿崩症,高山反应,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炎等。

15.宣痹汤(《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闭阻于经络。脉症: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治法:清热除湿,宣通经络。处方:防己15g杏仁15g滑石15g连翘9g山栀子9g薏苡仁15g半夏9g蚕砂9g赤小豆皮9g应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6.桑杏汤(《温病条辨》)病机: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或数大。治法:清宣燥热,养阴润肺。处方:桑叶9g杏仁9g沙参12g贝母9g淡豆豉6g山栀皮9g梨皮6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燥热咳嗽等。

17.杏苏散(《温病条辨》)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脉症: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头微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弦。治法: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处方:苏叶6g半夏6g茯苓9g前胡9g桔梗6g枳壳6g炙甘草3g生姜3g陈皮6g杏仁9g大枣6g应用:用于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

18.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病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吐,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治法:滋阴清热,发汗解表。处方:玉竹9g生葱白6g桔梗6g白薇6g淡豆豉9g薄荷6g炙甘草3g大枣2枚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素体阴虚者。

19.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病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脉症: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处方:山栀子9g淡豆豉9g金银花9g薄荷3g牛蒡子9g炙甘草3g蝉蜕3g僵蚕6g水牛角6g连翘9g桔梗6g马勃6g芦根30g灯芯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猩红热等。

20.流感方(《中医杂志》)病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脉症:高热恶寒,无汗头痛,纳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清解郁热,宣肺散寒,通腑化痰。处方:荆芥12g防风9g柴胡9g葛根9g金银花18g连翘15g大青叶15g生石膏30g杏仁9g射干12g茵陈9g炙甘草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寒热错杂者。

21.翘荷汤(《温病条辨》)

病机:上焦气分燥热扰及清窍。脉症: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处方:薄荷6g连翘6g生甘草3g山栀子6g桔梗9g绿豆皮6g应用:用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牙周围炎,流行性急性结膜炎等。

22.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焦。脉症:壮热烦躁,腮部肿痛,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处方:黄芩15g黄连15g橘红6g玄参6g炙甘草6g连翘6g牛蒡子6g板蓝根9g马勃6g僵蚕3g升麻3g柴胡6g桔梗6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23.代赈普济散(《重订广温热论》)病机:风热时毒,充斥肺胃,攻窜头面。脉症:憎寒发热,头面红肿,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实。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处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玄参各9g牛蒡子、芥穗各8g蝉蜕、黄芩、大青叶、白僵蚕各6g薄荷、人中黄、马勃、射干、大黄各4g应用:用于大头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疹出不畅等。

24.通圣解毒散(《证治准绳》)病机:风热时毒壅盛于肺胃及肠腑。脉症:高热,烦躁,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红赤肿痛,便秘,溲热赤短少,舌赤苔黄,脉数。治法:清透热毒,攻下泄热。处方:防风12g川芎12g白芷12g金银花12g连翘12g牛蒡子12g山栀子12g滑石12g芒硝6g大黄6g桔梗6g甘草6g犀角3g(水牛角24g代)大青叶3g薄荷3g淡豆豉6g鲜葱白三根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颜面丹毒等。

25.腮腺宁冲剂(《传染病实用方》)病机:风热疫毒,侵入营血。脉症:腮腺肿大连及颌部,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处方:葛根6g赤芍药9g连翘9g大青叶9g栝蒌9g天花粉9g金银花9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病机:热毒上攻咽喉。脉症:咽喉溃烂,疼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处方:牛黄5g蟾酥0.5g朱砂5g珍珠0.5g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内服。应用:用于猩红热,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等。

27.永安止痒汤(《古今名方》)病机:外感风湿,蕴于卫分。脉症:疹色淡红稀疏,皮肤瘙痒,发热恶风,精神倦怠,胃纳欠佳,舌红苔薄白,脉数。治法:祛风活血,利湿止痒。处方:麻黄6g僵蚕6g防风6g荆芥6g薄荷6g炙甘草6g苍术9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赤芍药9g应用:用于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28.宣毒发表汤(《痘疹活幼至宝》)病机:麻疹郁肺。脉症:恶寒轻,发热重,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痘疹隐现不出,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烦躁口渴,小便赤。治法:辛凉透疹。处方:升麻3g葛根3g前胡3g桔梗3g枳壳3g荆芥1.5g防风1.5g薄荷3g炙甘草6g木通3g连翘3g牛蒡子3g杏仁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麻疹疹前期及其他痘疹,疹出不透者。

29.发疹紫草汤(《医方类聚》)病机:正气不足,疹毒内陷。脉症:痘疹疹出即没,神疲乏力,伴低热。治法:扶正祛邪,凉血透疹。处方:紫草9g炙甘草6g糯米9g黄芪9g应用:用于麻疹。

30.化毒清表汤(《麻科活人全书》)病机:疹毒内侵,犯于脾肺。脉症:麻疹发疹期壮热,咳嗽,涕浊痰稠,目赤羞明,疹点外透。治法:解毒透疹。处方:前胡3g葛根3g知母3g连翘3g桔梗3g牛蒡子3g木通1.5g玄参3g黄连1.5g天花粉3g地骨皮3g淡竹叶3g生甘草1g灯心草1.5g应用:用于麻疹出疹期。

31.清解汤(《北京中医》)病机:疹毒闭肺。脉症:疹出色紫,仍高热不退,咳剧,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芦根15g茅根15g紫草9g生地黄9g牡丹皮6g赤芍药5g淡竹叶6g应用:用于麻疹之疹毒闭肺证。

32.竹叶牛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病机:风热闭肺,麻疹透发不畅。脉症:麻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治法:透疹解毒,清宣肺胃。处方:西河柳15g荆芥3g蝉蜕3g薄荷3g炙甘草3g知母3g牛蒡子6g葛根6g玄参6g麦门冬9g淡竹叶30g应用:用于麻疹,咽炎,风疹等。

3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病机:痈疮疔毒,火毒结聚。脉症:痈疮疔毒,红肿热痛,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处方:金银花15g菊花12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9g紫背天葵9g应用:用于痈疮疖肿,热毒炽盛者。

3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脉症: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闷胸痛,痰白而黏或黄,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处方: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2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鼻窦炎及副鼻窦炎,麻疹及麻疹合并肺炎,急性荨麻疹,烂喉痧,角膜溃疡,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斑疹伤寒等。

35.桔梗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外感风热,郁于肺经。脉症:发热无汗,咳嗽,口渴,苔薄白或微黄,脉浮大而数。治法:清热宣肺。处方:薄荷3g黄芩3g炙甘草3g山栀子3g桔梗9g连翘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36.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病机:燥热伤肺、气逆津伤脉症: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燥或薄黄燥,脉数。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处方:石膏9g桑叶9g甘草3g人参3g胡麻仁3g阿胶3g麦门冬4g杏仁3g枇杷叶3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37.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病机:热郁胆腑,胆热犯胃。脉症:发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胸胁不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处方:黄芩9g白芍药9g炙甘草3g大枣三枚豆豉12g玄参9g应用:用于重型流感。

38.黄连黄芩汤(《温病条辨》)病机:胆经郁热,不得发越。脉症:身热心烦,干呕,口苦而渴,尿少,舌苔黄,脉弦数。治法:清宣郁热。处方:黄连6g黄芩6g郁金6g淡豆豉6g应用:用于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胃肠炎等。

39.凉膈散(《和剂局方》)病机:热灼胸膈,微兼腑实。脉症: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泄膈热,泻火通便。处方:大黄9g芒硝9g(冲服)栀子12g薄荷12g黄芩6g炙甘草6g连翘6g应用:用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百日咳,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道感染,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

40.余氏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热时毒,壅结气分。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清毒,透泄郁热。处方:连翘9g黄芩9g山栀子9g薄荷3g生石膏18g桔梗3g炙甘草3g淡竹叶9g应用:用于猩红热。

41.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毒侵袭,气营两燔。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皮肤丹痧显露,舌红赤,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解毒,凉膈泄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yl/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