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一直是神圣的,我热爱的,题目命题人非常艰辛的努力才得以面世,我们教学一直在模仿高考题,但从未被超越!对高考题人人应该有敬畏之心!但并不是说要千篇一律唱赞歌,教学相长,就是要交流、讨论,不断完善高考题,正所谓吾爱吾师更爱真理一样的道理,若觉得我以下言论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对于试题难度呢这里就不评价了,到时看实测数据,比预判断有价值些!这里我做个简单归类,指出其来龙去脉,说一些自己复习备考时的一些注意问题,和这几天大家热烈讨论的问题……

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重视美学素养考查年高考化学试题精心选取日常生活、生产环保、学术探索、实验探究等情境素材,聚焦学科主干内容,丰富信息呈现形式,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发挥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化学与生活常识

7.(年I卷)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对于上述化学药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H3CH2OH能与水互溶

B.NaClO通过氧化灭活病毒

C.过氧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

7.(年全国II卷)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7.(年III卷)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聚焦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发挥学科独特育人功能一是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展示化学价值,增强立德树人的时代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核酸检测试剂、各种治疗药物以及大量的病毒消杀剂,均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如全国I卷第7题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中提出的一些常用灭活病毒药品为素材,考查有关化学知识。

二是挖掘我国古代文化中相关素材,呈现传统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化学试题高度重视美学素养的考查,通过精心选取素材,让学生在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美的化学本质,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全国III卷第7题以《千里江山图》中典型绘画颜料化学知识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世界科技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对于I卷第7题D项,有的根据人教版必修2和选修5课本均没有讲三氯甲烷的俗名为氯仿,觉得这个老师平时要拓展补充!例如以前高考以前考过,氯仿被氧化产生光气!另外,在苏教版选修5和鲁科版必修2是有介绍的:

二、有机化学基础的考查

8.(年I卷)紫花前胡醇可从中药材当归和白芷中提取得到,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关该化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14H14O4

B.不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色

C.能够发生水解反应

D.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双键

如全国I卷和III卷第8题分别以中药材中提取的前列胡醇和金丝桃苷为背景,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展现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和作用,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是丰富试题呈现方式,考查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对大量、看似无规律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转换、归纳并形成新的科学、准确和有序的信息。如全国II卷第10题和I卷第36题提供“吡啶是类似于苯的芳香化合物”“苯胺与甲基吡啶互为芳香同分异构体”等含氮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学生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进一步书写符合要求的结构简式或反应方程式。

I卷第8体D项和II卷第10题D项,均考查了考查消去反应,这个确实不是必修2范畴。若没学选修五,只学选修三的不公平!好在年及以后取消考纲,不然这个就是超纲!以后上必修2的的拓展问题,例如:讲乙烯制乙醇,反过程乙醇消去制乙烯也要讲一下!

三、化学实验基础

9.(年I卷)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气体(杂质)

方法

A

SO2(H2S)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Cl2(HCl)

通过饱和的食盐水

C

N2(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D

NO(N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8.(年全国II卷)某白色固体混合物由NaCl、KCl、MgSO4、CaCO3中的两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澄清透明溶液;②做焰色反应,通过钴玻璃可观察到紫色;③向溶液中加碱,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其组成为

A.KCl、NaClB.KCl、MgSO4

C.KCl、CaCO3D.MgSO4、NaCl

10.(年全国III卷)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H2SO4

D.

CO2

饱和NaHCO3溶液

注重学科主干,夯实学生发展基础。根据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设置,结合纸笔考试的实际情况,高考化学试题考查主干内容,同时探索将几个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考查。注重难度调控,关心学生切身感受。在保证试卷总体区分度的前提下,为提高学生的感受度,提高学生答题的积极性,今年化学从三个方面合理科学调控试题难度。第一,试题涉及的元素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三套试卷考查的大多数物质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生活中常见的铁、铝、镍等金属元素和氯、碳、氧、氮、硼等非金属元素。

I卷这个第9题考完各个群里老师都在讨论这个A和D的问题,除掉NO中的NO2的以往考查是通过水(其实冰水时是2NO2+H2O=HNO2+HNO3,热水才是:3NO2+H2O=2HNO3+NO,高中课本只讲这个);一般认为将混合气体通过NaOH,则会伴随NO+NO2+2NaOH=2NaNO2+H2O的副反应发生,这样NO会有损失,但是NO还有剩余!还有人查阅文献,说用水吸收效率不高,用碱吸收更彻底,这样看D除杂,没毛病!对于A,H2S和SO2的共存问题,显然大量共存不可能,少量是否共存,是否要除杂,没有关系,因为两者都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全部干掉了,显然A错的离谱!II卷那个从走年II卷的老路,值得回顾前面考题,III卷喷泉实验是高中课本上的,考题年上海卷,年全国理综卷都有考!

四、历程题(元元素及其化合物题)

10.(年I卷)铑的配合物离子[Rh(CO)2I2]-可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H3COI是反应中间体

B.甲醇羰基化反应为CH3OH+CO=CH3CO2H

C.反应过程中Rh成键数目保持不变

D.存在反应CH3OH+HI=CH3I+H2O

11.(年全国II卷)据文献报道:Fe(CO)5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OH-参与了该催化循环

B.该反应可产生清洁燃料H2

C.该反应可消耗温室气体CO2

D.该催化循环中Fe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

注重学科特色,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今年高考命题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坚持素养导向,选取真实情境作为测试载体,将实际问题编制为试题,全面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三套全国卷的元素无机试题均取材工业生产实际,化学反应原理试题、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以及有机化学基础试题均选自学术科研论文,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阐释催化反应机理、分析物质转化流程、判断适宜操作方法,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原文献在这里:

此类试题发展脉络,最早在竞赛题中出现,然后年北京选择题出现,再就是年海南卷选择题出现,后来年全国I卷28体出现,接着年山东省一模出现,再就各地模拟题选择题和大题均有!对于反应机理图的分析,最基本的是判断反应物,产物以及催化剂;一般的,催化剂在机理图中多是以完整的循环出现的;反应物则是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而产物一般多是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整个历程的物质。这类题,预言今后一段时间类会大流行,而高考呢不一定再考。

五、周期律周期表题目

13.(年III卷)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X+Y=W+Z;化合物XW3与WZ相遇会产生白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WXYZ

B.原子半径:ZYXW

C.元素X的含氧酸均为强酸

D.Y的氧化物水化物为强碱

三是精心设计问题,考查学科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化学学科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交流和展示理论学习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发表科研论文的基础。理科综合3套试卷的化学试题要学生利用化学专业术语准确表达思考结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如全国I卷第26题分析加过量氯化铵的原因、第27题阐释检验电极活化反应完成的方法。

有人认为I卷第11题这是个物理题,在物理课本上有!怀疑化学出题周期律、周期表没有素材缺乏了吗?这样跨学科综合真的好吗?是否让物理老师笑掉大牙!化学老师是否在物理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呢!是否自降化学地位呢?前面在年II卷第10题D项玩过一次了:

具体这次直接见物理课本呢

这对届来说呢备考将何去何从?是否走老路继续挖掘物理史素材,原子物理继续深挖?导向何去何从……这几年一卷都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题得分率最低!年各地一卷地区模拟题都在模仿一卷的模仿年的题目跑到年II卷了!三卷的题还是比较平稳!

六、电化学基础

12.(年I卷)科学家近年发明了一种新型Zn?CO2水介质电池。电池示意图如图,电极为金属锌和选择性催化材料,放电时,温室气体CO2被转化为储氢物质甲酸等,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12.(年全国II卷)电致变色器件可智能调控太阳光透过率,从而实现节能。下图是某电致变色器件的示意图。当通电时,Ag+注入到无色WO3薄膜中,生成AgxWO3,器件呈现蓝色,对于该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g为阳极

B.Ag+由银电极向变色层迁移

C.W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总反应为:WO3+xAg=AgxWO3

三套卷均考了选择题中的电化学,特别是I卷在实验大题、结构题均有提及,这是与年诺贝尔化学奖有关吗?对于一卷第12体B项数目用mol来表示,引起很多老师提出争议,在这个问题确实不应该,既然出现,就该用排除法,选择最佳,对高考题多些包容!当然并不是不能提不同声音,建议以后出题特别是高考题注意严谨规范一些好!而对于学生平时就该找些有个别瑕疵的题来练一下,练习抗挖坑能力!基本都是文献出的体,在模拟题中三套卷都找得到影子,例如这个I卷第12体和年6.5日考的广州二模一样的素材:

另外,关于双极膜高考模拟题现在考过很多次例如年厦门模拟题,年佛山模拟题等!新的电池也考过很多次!I卷素材如下:

此外,每年电化学基本取自文献,关于德国应用化学在业界地位不容动摇,命题者也喜欢里选素材,而且喜欢选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这个值得一提的一个命题方向哦!

七、水溶液体系

全国I卷第13题以强碱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二元酸的酸碱中和反应为背景,将酸碱滴定过程中pH变化、分布系数的变化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整合一张数据图中,呈现了一个自变量下的多个因变量变化过程,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使用复杂数据信息的能力。

本题素材是以硫酸为背景,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三条线代表不同含义,要短期内看出来,对学生要去较高!考查核心素养,对四重表征有很好考察,是今年选择题中不可多得的好题!最佳试题当之无愧!但也有小瑕疵,滴定曲线起点不是pH=1,比这个略小,作图可能有些误差,但这不引起太大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类似的模拟题目也有,例如:

八、其他题型

9.(年III卷)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L(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NA个中子

B.1mol重水比1mol水多NA个质子

C.12g石墨烯和12g金刚石均含有NA个碳原子

D.1L1mol·L?1NaCl溶液含有28NA个电子

这种题型三卷还在保留,不多说了,说不定及以后其他高考题还会再考!复习还得复习!高考备考过程“就像在一间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又一遍洗。等到走上考场,灯光亮了。你发现只要认真洗过,那件衣服就会漂亮如新,以后每次穿上那件衣服,都会想起那段美好的日子。”享受这一战,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yl/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