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拉丁学名:CarthamustinctoriusL.),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干燥的管状花,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主产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疗效。有活血化瘀,散湿去肿的功效,避免孕妇使用,否则会造成流产。生长环境(使用时须遵医嘱)红花喜温暖、干燥气候,抗寒性强,耐贫瘠。抗旱怕涝,适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砂土壤上种植,以油沙土、紫色夹沙土最为适宜。种子容易萌发,5℃以上就可萌发,发芽适温为15~25℃,发芽率为80%左右。适应性较强,生活周期天。1、水分:红花根系较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空气湿度过高,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各种病害大发生。苗期温度在15℃以下时,田间短暂积水,不会引起死苗;在高温季节,即使短期积水,也会使红花死亡。开花期遇雨水,花粉发育不良。果实成熟阶段,遭遇连续阴雨,会使种子发芽,影响种子和油的产量。红花虽然耐旱,但在干旱的气候环境中,进行适量的灌溉,是获得高产的必要措施。2、温度:红花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4~35℃的范围内均能萌发和生长。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植株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孕蕾开花期遇10℃左右低温,花器官发育不良,严重时头状花序不能正常开放,开放的小花也不能结实。3、光照:红花为长日照植物,日照长短不仅影响莲座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影响其开花结实。充分的光照条件,使红花发育良好,籽粒充实饱满。4、营养:红花在不同肥力的土壤上均可生长,合理施肥是获得高产的措施之一,土壤肥力充足,养分含量全面,获得的产量就高。5、土壤:红花虽然能生长在各种类型土壤上,但仍以土层深厚,排渗水良好的肥沃中性壤土为最好。药用价值(使用时须遵医嘱)红花的花入药,通经、活血,主治妇女病。性味:辛,温。1、《开宝本草》:辛,温,无毒。2、《汤液本草》:辛而甘温苦。归经:入心、肝经。1、《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2、《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3、《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功能主治(使用时须遵医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1、《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2、《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3、《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4、《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5、《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6、《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成方功能(使用时须遵医嘱)1、红蓝花酒方(《金匮要略》),具活血行瘀,利气止痛之功。2、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养血,活血,逐瘀。与桃仁、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药等同用。3、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等症。4、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头昏,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等。5、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用法用量(使用时须遵医嘱)1、内服:煎汤,1~2钱;入散剂或浸酒,鲜者捣汁。2、外用:研末撒。红花的食用禁忌(使用时须遵医嘱)1、孕妇切不可服用红花,易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红花对子宫及肠管有兴奋作用,易导致宫内胎儿缺血缺氧,致使胎儿发育不良和畸形,甚至是引起流产、早产和死胎。2、现代有的人将红花并当作保健品长期服用,殊不知,长期服用红花,很可能产生慢性红花中毒症状。据现代医学证实,长期食用红花会对神经、泌尿和消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并同时伴有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有溃疡病及出血性疾病者应慎用红花,用量不宜大,以3~9g为宜。中毒反应(使用时须遵医嘱)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甚或胃肠出血,腹部绞痛,妇女月经过多。主要与红花对肠管及子宫有兴奋作用有关。中毒发生时,有的可出现神志萎靡不清、震颤,严重者可致惊厥,呼吸先兴奋后抑制,以至循环、呼吸衰竭;少数病人出现头晕、皮疹和一过性寻麻疹等。与红花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和过敏反应有关。红花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误用,二是用量过大。因此临床上对孕妇应忌用,有溃疡病及出血性疾病者应慎用用量(煎服)不宜大,以3~9g为宜。用药配伍(使用时须遵医嘱)1、用于冠心病,可与川芎、丹参等同用。2、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瘀血肋痛,痈肿及吐血而有瘀滞者,可与桃仁、乳香、没药等同用。药方选录(使用时须遵医嘱)1、治女子经脉不通,如血膈者:好红花(细擘)、苏枋木(捶碎)、当归等分。细切,每用一两,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后入酒一盏,并当归再煎,空心食前温服。(《朱氏集验医方》)2、治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妇人良方补遗》)3、治胎衣不下: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产乳集验方》)4、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一两。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金匮要略》红蓝花酒)5、治一切肿:红蓝花,熟揉捣取汁服之。(《外台秘要方》)6、治喉痹壅塞不通者: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海上集验方》)7、治聤耳,累年脓水不绝,臭秽:红花一分,白矾一两(烧灰)。上件药,细研为末,每用少许,纳耳中。(《圣惠方》)8、治跌打及墙壁压伤:川麻一分,木香二分,红花三分,甘草四分。均生用,研末,黄酒送下。(《急救便方》)9、治褥疮:红花适量,泡酒外搽。(《云南中草药》)染色价值(使用时须遵医嘱)古代可以染红色的染料虽然还有茜草,但茜草为土红、又需要较为复杂的媒染工序,而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其中黄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无染料价值,而在现代常用于食物色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红色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形成鲜红的色淀沉积在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色衣物。古人采用红花泡制红色染料的过程如下:将带露水的红花摘回后,经“碓捣”成浆后,加清水浸渍。在中性条件下,黄色素溶解,用布袋绞去黄色素(即黄汁),这样一来,残花中剩下的大部分已为红色素了。之后,再用已发酸的酸粟或淘米水等酸汁冲洗,进一步除去残留的黄色素,即可得到含有红色素的残花饼。这种提取红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称之为“杀花法”,此方法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到日本等国。如要长期使用红花,只须用青蒿(有抑菌作用)盖上一夜,捏成薄饼状,再阴干处理,制成“红花饼”存放即可。待使用时,只须用碱水或稻草灰澄清几次,红色素溶解出来,便可进行染色了。最后用乌梅酸性水处理一道,相当于固色,红色淀生成,染色过程结束。“红花饼”在宋元时期之后得到了普及推广。另外古代把红花素浸入淀粉中,也可以做胭脂。现代价值研究(使用时须遵医嘱)1、化瘀消斑:红花还能够活血通脉以达到化瘀消斑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淤热郁滞所引起的斑疹色暗等症。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改善麻疹、斑疹等皮肤问题,是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2、活血通经:红花辛散温通,入血分,可以活血、化瘀、痛经,是女性及老年人的日常保健佳品,但用量不宜过大。其实红花的化瘀功效比活血作用更强,是女性调理月经的常用之物,常可用于治疗痛经、月经失调,经闭腹痛以及产后恶露不止,腹痛等症。3、降血脂:红花所含有的红花油成分有降血脂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总胆固醇、总脂、三硝酸甘油酯及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4、降血压:红花所含有的红花黄色素能够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粘度,从而可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5、消肿止痛:红花有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多种血瘀症,如胸痹心痛、肋腹疼痛、皮下青紫、中风偏瘫等症。另外,跌打损伤、金疮劳损所致的四肢痹痛或者瘀痛,使用红花效果非常明显。红花的食用方法(使用时须遵医嘱)1、黑豆红花饮材料:黑豆30克,红花6克,红糖30克。做法:将黑豆、红花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4分钟后,再用文火煮至黑豆烂熟,去黑豆、红花,加红糖调味即成。每次服2杯,每日2次。功效: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2、丹参红花粥材料:粳米克、丹参10克,红花6克、白砂糖25克。做法:将丹参润透,切成薄片;红花洗净,去杂质;粳米淘洗干净。然后将粳米与丹参、红花一同置于铝锅内,加入毫升清水用武火烧沸,再改用文火煮35分钟至粥成,加入白糖调味即成。功效:本品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适于瘀阻心络型冠心病患者食用。3、红花酒   材料:红花克,低度酒毫升,红糖适量。做法:红花洗净晾干,与红糖一同装入洁净的纱布袋内,封好袋口放入酒坛中,加盖密封,浸泡7日即可饮用。饮用宜每日1~2次,每次饮服20~30毫升。功效:具有养血养肤、活血通经功能,适用于妇女血虚、血瘀、痛经等症。本次科普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普发展中心、门头沟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科普行动项目资助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y/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