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此类方剂多为大毒之剂,擅自服用会致命,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一味白术酒: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按《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小腿痛痒得非常厉害,并有较多的小红疹,已3年余,我曾给予祛风、利湿等数剂药效不显,后来我就用了这剂一味白术酒:白术八钱,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药后,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这个方子就是用一味白术燥湿利湿,用酒引药走表,入血分。此患者症状较重,故白术用到了八钱,一般白术用五钱。

3.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曾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洪大,询其也不想喝水,膝关节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我当时就开了一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各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第三天见到其父,他说今天女儿腿上的红疙瘩都没有了,疼痛也不明显了。后来又开了桂芍知母汤,嘱服5、6剂,此例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有皮下结节,认为是风湿结节,且红结节一般是按热证处理的,但前医多用寒药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汤取效,可知此非热证。

4.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白术二两(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两(炙)(3g),生姜一两半(切)(4.5g),大枣六枚。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

5.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是《金匮要略》治风寒湿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疗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汤、桂芍知母汤、和白术附子汤的疗效好,应掌握寒痹的主证是:剧痛,关节不能屈伸。曾治疗女患者当时30岁左右,关节剧痛。诊见,关节肿大发亮,局部发热,诊其脉沉,小腿以下发凉,当时疼得很严重,就开了甘草附子汤;炙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各三钱,嘱其服两剂,两付药后出现了奇效,关节肿消了,局部也不疼了。从此病例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关节局部发热就不敢用热药。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均治风湿痹证兼阳虚者。桂枝附子汤是表阳虚,风寒湿痹,且风气偏盛,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大啊,目的在于配合桂枝温经助阳,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汤是表阳虚,湿邪滞留肌表,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小,目的是配合白术助阳,且重在祛肌表湿邪;甘草附子汤是表里阳气俱虚,寒湿偏盛,用附子配合甘草重点在于缓急止痛,用桂枝,白术,附子温经散寒除湿。

6.乌头粥、乌头蜜:《成方切用》云:乌头粥治痹在手足,风淫末疾,并治风寒湿麻木不仁。乌头粥治四肢麻木下肢尤甚之证,效果很好。如脉管炎疼痛减轻,只剩下肢麻木,用此方治疗效果很好;再如:治下焦虚寒型慢性前列腺炎,我亦常用此方,常用量为:川乌片9克、蜂蜜30克、粳米30克。乌头蜜的用量是:川乌9克和蜂蜜30克。用治麻木、发冷、疼痛,麻木是主要的症状。

7.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诸肢节痛疼,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此方为桂枝汤化裁而来,加桂枝及生姜用量以祛水气、降逆,去大枣之壅满,加麻黄、防风之发散表风邪水气,加知母以利水消肢肿,用白术、附子之除湿解痹,附子有强壮温经、散寒止痛之用。全方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8.乌头汤见于金匮要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咀,以蜜汁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9.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朱丹溪)姜南星、苍术、炒黄柏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炒神曲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三钱,羌活三钱,防己半两,桂枝三钱,红花一钱半,草龙胆半钱组成。将这些药研为细末,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6克,空心,白汤送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中除了南星、苍术和黄柏三味主药之外,其他的药物搭配也比较奇妙。比如防己可以除湿行水;羌活与威灵仙配合使用可以祛百节之风;白芷能祛头面之风。然而,痛风这种疾病往往涉及血分,时常痰瘀交阻,所以用上桃仁、川芎、红花三味活血去瘀,使得痰去瘀行,胶结得以松解,这样就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病程得以缩短。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中的桂枝与威灵仙和羌活三味药又能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意在流散寒湿、宣行通利。方中半钱龙胆草可以佐助黄柏泻火。全方大多药味攻伐,还需有尚后之处,恰好方中神曲能够消中焦积气,顾护胃气。如此一来,全方就搭配的天衣无缝,对于痛风的治疗也是恰到好处。

10.蠲痹汤(程钟龄方)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

主治:治中风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举动艰难。

归经:此足太阴厥阴药。

中文名蠲痹汤

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

主治治中风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举动艰难。

归经此足太阴厥阴药。

1方义

(1)辛能散寒,风能胜湿,防风、羌活,除湿而疏风。

(2)气通则血活,血活则风散,黄耆、炙草补气而实卫。

(3)当归、赤芍:活血而和营。

(4)姜黄理血中之气,能入手足而袪寒湿。

煎服法:加姜枣煎。

2蠲痹汤(程钟龄方)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羌活1钱独活1钱桂心5分秦艽1钱当归3钱川芎7分甘草(炙,5分)海风藤2钱桑枝3钱乳香(透明者,8分)木香8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风气胜者,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萆、苡仁。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肉桂,加黄柏三分。

风痹,又名行痹、走注。指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风邪为甚的痹证。「蠲」者,有免除之意,去之疾速也。本方有益气活血之功,气通则血活,血活则风散,服之可使风痹之证得以迅速免除,故名「蠲痹汤」。

3其他药方

《重订严氏济生方)。

当归(去芦,酒浸)赤茯苓黄耆(去芦)片子姜黄羌活各45克甘草(炙)15克

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身体烦疼,项背拘急,或痛或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

蠲痹汤

《杨氏家藏方》卷四。

当归(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芦头)姜黄白芍药黄耆(蜜炙)防风(去芦头)各45克甘草15克(炙)

上药哎咀。每服15克,用水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风温相搏,身体烦疼,项臂痛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

蠲痹汤

当归(去芦,酒浸)半两,羌活半两,甘草半两(炙),白术(炒)1两,芍药1两,附子(生,去皮脐)1两,黄耆(蜜炙)3钱,防风(去芦)3钱,姜黄3钱,薏苡仁3钱。

《魏氏家藏方》卷八。

气弱当风饮吸,风邪容于外,饮湿停于内,风湿内外相搏,体倦舌麻,甚则恶风多汗,头目昏眩,遍身不仁。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加生姜5片,枣子1个,漫火煎至1盏,取清汁服,不拘时候。。

这些幽默小漫画,只有成年人才能看懂!

老婆问老公:啥叫过年?老公的回答绝了...

盘点春晚彩蛋,最后一个“预言”肯定准!

能“受气”,方成器(深度好文)

一个人的不幸,是从死要面子开始的

聪明的做人之道(深度好文)

奇缺的教养(深度好文)

心情不好时,看看这4句话,瞬间豁然开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y/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