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医药学概述

武绍新

(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

主题词:民族医药学

蒙医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民族医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蒙医学不断与兄弟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先后吸取了藏医及部分中医学术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的理论又有丰富医疗经验的近代蒙医学术体系。

蒙医理论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为指导,贯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内容包括三基、七精的物质基础,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预防养生的原则等。据蒙古古代史以及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记载,古代蒙古人称苍穹为“父天”(阳),称世界为“母地”(阴),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的。因而称之为”五大要素”,称其学说为“五元学说”。五元学说认为父精、母血是五元素聚合而成;人体的始基是“赫依”、“希拉”、“巴达干”三基。赫依属气,希拉属火,巴达干属土和水。

蒙医理论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大元素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赫依”在发挥作用。凡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皆受“赫依”支配。如果“赫依”的功能失常,主要可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疲乏、眩晕、麻木、抽搐、瘫痪等脏腑功能减弱等。“希拉”有火热之意,在脏腑中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发挥作用。“希拉”偏盛,是发生一切温热病的病理基础。如黄疸、口苦、吐酸、烦渴、神情狂躁等机能亢盛的表现,都属于“希拉”的失常。“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在生理情况下,“巴达干”能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化为唾液、胃液、痰液等分泌物。“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如浮肿、胸水、腹水、痰多、吐清水、妇女白带多等。此外,中医属于痰浊蒙蔽的嗜睡、痴呆及湿困脾胃的消化不良等病症,蒙医也属“巴达干”的病变范围。在生理情况下,“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三者的平衡关系失调,则产生各种病理变化。若以“赫依”与”希拉”的关系失调为主,则产生阳热亢盛一类病变;若以“赫依”与“巴达干”的关系失调为主,则出现阴寒及水液不化一类病变。

蒙医学中的“赫依”有气、风、神经、经络之意,属中性,助阳则阳盛,助阴则阴盛;“希拉”含有火、热之意,属热性;“巴达干”含有津液、寒、痰之意,属寒性。实为人体之本基,概括为阴阳。

蒙医以“七精”(塔米日)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是水谷精微(透明液体)、血、肉、脂、骨、髓、精。“赫依”、“希拉”、“巴达干,与“七精”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蒙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病因辨证、病位辨证及论病辨证等。此外,还有试探性治疗的辨证方法,多用于疑难病证。蒙医诊病中,很注意对病者粪、尿等排泄物的观察,从排泄物的色质、性状、气味等情况,判断病变的性质,提供诊断参考。

论治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处方、手术等。蒙医有清、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十法,还有燥“黄水”、杀“粘”虫、练热、提温等独特的治疗法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蒙医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蒙古民族以肉食、乳食、炒米为主食,消化道疾患比较多见,故蒙医认为胃为人体后天之本,饮食起居适宜尤为重要。在治疗内科疾患时也首先注意消化系统有无异常,把提高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放在治疗的首位。因此,蒙医对于胃肠疾病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疗效。

蒙医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饮食疗法(如酸马乳疗法)、针刺疗法、蒙古灸疗法、按摩推拿法、外敷疗法、瑟博素疗法、阿拉素疗法、灌肠疗法、药浴疗法、温泉疗法、烫沙疗法,以及蒙医正骨术、蒙医正脑术、蒙医七十七脉放血术等手术疗法。据史料记载,早在十三世纪,蒙医的外科医术已很发达,医院的外科也专门采用过蒙医疗法,并还组织过八族子弟向蒙医学习正骨术。在膳食调养上,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著成《饮膳正要》一书,成为我国古代营养学专著之一。

蒙医用药很广泛,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份还是取自野生植物。据文献记载,蒙药材约有多种。经调查考证的蒙药材,属于植物种子、果实类的有种;根及根茎类种;全草类种;枝叶类54种;花类83种;皮类35种;藤木类36种;菌藻类14种;树脂类14种;其它类28种;昆虫类30种;动物类种;矿石类98种。共计13类,种。地产蒙药材如香青兰、沙前胡、播娘蒿、角茴香、牧马豆、黑枸杞、腺茎独行菜、骆驼蹄瓣、沙棘、莲座蓟、文冠木、杠柳、角蒿、黄花铁线莲、蒙古犹、蒙古山萝卜、沙冬青、过山龙、山棘豆、沙蓝刺头、蒙古鸦葱、接青木、乌柳、木锦鸡儿、久苓菊、女娄菜、白龙昌菜、小果白刺、山刺玫、薄雪草、金莲花、冷蒿、梅花草、齿叶草、蒙古芯芭、紫花高乌头、黄花乌头、箭头唐松草等。据调查全区可资利用的蒙古野生药材达余种。除自产自用地产药材外,中蒙药中藏药也大量交叉应用。如肉苁蓉通用于滋补强壮,而蒙医还多用于治疗胃病;中蒙药通用草乌,而蒙医不仅用乌头,还用草乌茸(地上四横指嫩苗或加工的草乌芽)、草乌叶、草乌花等,且用于温热病、半身不遂、五官科疾病等;如诃子,中蒙医通用,但蒙医更为广泛用于各科疾病;广枣,中医用它的树皮治疗烫伤,蒙医则用其果实治疗心脏病;肉豆蔻,中医煨用于暖脾胃,涩肠,下气,蒙医用于治疗心脏病,并用其假种皮“肉豆蔻衣”(药名为玉果花),治疗风、气、白脉病。蒙藏药交叉应用更为普通,如人参果、人参三七、丁座草、三棵针、山川柳、山姜、山慈菇、山紫草、山刺梨、土木香、川木香、小叶莲、冬青、王瓜、毛瓣绿绒蒿、毛蕊花、双凤尾、双色龙胆、手掌参、乌双龙胆、白花龙胆、石榴、红景天、纤毛婆婆纳、橐吾、伞梗虎耳草、卷丝苦苣苔、棘豆、波棱瓜子、逆阿落、绢毛苣、鹿蹄草、雪莲花、船形乌头、铜丝草、蓝石草、獐牙菜、糖芥、螃蟹甲、翼首草、囊距翠雀等。

蒙医方剂一般由二味或数味药所组成,也是应用单味药治疗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蒙医习用成药,很少开方。蒙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也是辨证论治。配方有分气味、分性能二类。药物分主、辅、佐、使。一般成药有-余种。目前已知蒙医传统配方、草方、验方共有多张,绝大多数为复方制剂。

蒙成药剂型有10种。即汤剂(煮散)、散剂、丸剂、膏剂、酒剂、油剂、灰剂、搅合剂、草药剂及金石合剂。

(一)汤剂(煮散):按着一定处方研为粗末,备用。煎汤去渣取汁服用,或沸水沏服。汤剂因其吸收较快,故一些急症及发病初期,多用汤剂治疗。如“玛奴西汤”(土木香15g,苦参12g,珍珠干9g,山奈6g,每服3-5g),治疗感冒,头痛,温病初期均有良好效用。

(二)散剂:是将药物按处方配制,碾研成细粉,混合均匀,寒凉药加白糖二分之一,温热药加红糖三分之一,备用。白开水或调引送服。散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并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节约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应用较广,但吸收较汤剂为慢。

(三)丸剂:将药物按处方配齐,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以蜜、水或面糊、药汁等赋形剂制成药丸。一般为黄豆或绿豆大小的颗粒,外用朱砂或银朱研细粉挂衣,晾干贮藏备用。一般应用于慢性、虚弱性的疾病,以及某些不适宜用峻猛药者。此外,丹剂中有内服、外用两种,大多为金属化合物炼制而成,一般用于顽症、痼疾。

(四)膏剂:本剂分内服膏剂和外用药膏两种。内服膏剂又分流浸膏、浸膏(干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剂(膏滋)。外用药膏分硬膏药和软膏药。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驼蒿膏、泡囊草膏、山黄柏膏、紫草软膏等。

(五)酒剂:以酒为溶媒,浸取药材中有效成份,所得的澄水浸出液供内服和外用。此剂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疼痛及跌打扭伤和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如菱角酒、苁蓉酒。

(六)油剂:先将药材精选,加工炮制处理后,按处方调配、浸煮、浓缩到一定程度,技比例加鲜牛奶溶和,并加一定量的奶油、蜂蜜、蔗糖、白糖等,浓缩到无水分,呈现油光泽泽、红黑透明或黄黑透明时,即成油剂,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一般用于老人、妇女、体虚者的浮肿、湿痹、肾虚等。

(七)灰剂:蒙医认为寒疾经久不愈则用灰剂治疗为上。分为急、中、缓三种配剂,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八)搅合剂:按处方调配,研细粉,混合均匀,逐渐加入适量炼蜜、奶油、红糖、冰糖等,反复搅合而制成,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此剂分为温热、寒凉两大类型。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对妇女及五官科疾病、老年病应用较多,而且服用方便。

(九)金石剂:金石剂亦称珍宝剂。它以珍宝类药物,如金、银、珍珠、玛瑙、玉石、红珊瑚、松石等以及金属矿物类药物,如:红铜、白锡、铁、寒水石、月石、金精石、银精石、水银、硫黄、黄丹等药品为主药,适当配合动、植物药而制成化合剂备用。本剂的特点是毒性较强,药用量小,药效持久,吸收较慢。本剂一般不轻易应用,经多次服用一般药物治疗无效的顽性恶疾和疮疡痈疽等,才考虑用本剂治疗。当病症一除,立即停药,勿多服。

(十)草药剂:草药剂是蒙区因地制宜地采集野生药草,将单味或数味药煎汤服用。或将采回的药草置于清洁凉爽通风处阴干,制成粗末,煎汤给患者服用。这种原始的剂型叫做草药剂。一般用于温热病和外感的治疗。

(收稿日期年5月13日)

版权归《中华中医药杂志》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引用请注明出自: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4月第2卷第2期第29-31页。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了解更多?那就赶紧来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百癣夏塔热片治白癜风效果行不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z/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