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天气最近又搞“优惠”了“满15送5”的气温真是让人捉摸不透……而在暖暖冬日的照耀里你是否已经忘记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到来啦虽然全国多地都有冬至习俗但在向来流传着“冬至大如年”说法的广东这一节日的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年祭祀、扫墓、团聚、进补、贺岁……倘若在冬至这一天走遍广东每个城市你会发现到处都有不同的民俗风景广东人冬至都吃些什么?各个地区又有哪些特色习俗?今天就让粤游君带大家走进广东人的冬至感受冬日里那一场温暖“食”光冬至前冬至还没到来,外出工作的广东人纷纷准备行李归家团聚。家中的老少围坐在一起搓汤圆,节日的气氛渐渐浓了起来。冬至未至,乡味已浓在广州,老一辈的广州人还保留着冬至祭祖的习惯,每逢冬至前天都会事先购置好鲮鱼,用盐腌制好放在米缸,俗称“压缸”,预示着年年有余,到了冬至这天再将烧肉、冬柑、汤圆等供品悉数放在厅堂敬奉祖先。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冬至前夜家中大大小小齐聚一堂,围坐在竹筛四周一起“搓汤圆”(潮汕话中俗称“唆丸”)。由于一家人有大手有小手,做出来的汤圆自然大小不一,因此这种汤圆也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做“父子公孙丸”,寓意着在岁暮之际阖家团圆。东莞水乡片的一些镇街有着冬至节前要理发的习俗,当地流传“担冬担矮小,担年担富贵”的顺口溜。意思是如果头发没有修理,就“担”着头发过冬的话,就不会长高变得矮小;如果“担”着头发过年,就能富贵。所以从前东莞人有“冬至过后不理发,过了正月才剃头”的说法。冬至早上广东人的冬至从清晨便开始忙活,一大早,各家各户的厨房都是热气升腾,忙碌着准备菜肴果品祭拜祖先。冬至从清晨开始潮汕地区流传着“冬节没返没祖宗”的民谚,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冬至扫墓,在潮州也叫“过冬纸”。在农村地区,每年冬节前夕,各家各户会自愿凑费,交由村中长老准备祭品,并在冬至当天加入上山扫墓祭祖的行列。冬至当日,佛山各家各户一早杀鸡准备菜肴和果品拜祖先、蒸“松糕”。“松糕”是一种米粉发酵做成的糕点,蒸熟后有很多的细孔,整个糕点变得蓬松,口感松香软糯。松糕有高升大发的好意头,所以蒸松糕是佛山人过冬至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冬至日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中山火炬区一带人们把“做冬”视作“团年”,比过年还要隆重。清晨,阿婆就要起床蒸“九层糕”祭拜祖先,意思是请祖先保佑儿孙代代层出不穷。这种糕点一整块层层叠叠有不同颜色,但又可一层层掀开不会粘连,逐层揭吃是当时孩子们的最大乐趣。在东莞,出嫁了的女儿,要一大早带上冬团、猪肉、肥鸡、大桔、饼干、糖果等食品从婆家赶到娘家,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此谓“拜冬”。而父母会将女儿带来的食品分好装袋派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庆,随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冬至大宴。冬至午间到了午间,祠堂渐渐热闹起来,家中的男丁带上酒肉三牲、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祈愿一年到头阖家四季平安。祭祖先,追古思今潮汕民间,会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在东莞沙田区,做冬仪式尤为隆重,除了设有三牲,还有米饭、糕点、茶酒等供神。东升人还喜欢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而在坦洲,当地的村民还喜欢吃茶果来应节。梅州的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冬至祭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却是必须进行的。客家人还有冬至晾萝卜丝的传统,由于这时农事已毕,再加上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晾晒萝卜丝。很久以前,佛山就有冬至祭祀的习俗,除了各家各户都要准备酒肉三牲、果品、汤圆祭拜外,往往还会举行杀猪宰牛、演戏酬神、宣读族谱、讲述家史等仪式,热闹非凡。在南海平地黄氏大宗祠,祭祀过后,黄氏族人还会在祠堂内外摆上百围,菜为“九大簋”,分为“三扣三硬三炒”。冬至下午午后,家中的母亲系上围裙,戴上袖套,劏鸡杀鸭、晾晒腊味……马不停蹄地着手为家人准备一席丰盛的晚宴。忙厨活,晒冬味“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小听到大的谚语。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保留着做汤圆、劏鸡杀鸭的传统。汤圆是冬至的必备之品,要全家人围桌合吃,寓意合家团圆。四五十年前的广州,家家户户需要自己手工制作小糕点,每逢冬至前后,珠村的街坊邻里一般喜欢制作肉包、糖心丸或粉果。中山小榄有冬至做“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传统的“水榄”是用红豆沙或麻蓉为馅料的,也有只包一小块片糖的,有的还加点菊花肉在里面。而煮“水榄”用的白开水是没有味道的,只是另外再加入菊花瓣,吃起来有淡淡的菊花香。冬至节时,汕尾家家户户都会做冬节鸽,因其形状与蛤蜊的肉相似,故取名为”冬节蛤“,又由于方言的”蛤“和”鸽“同音,而后部分不清楚的以为是”鸽“,所以又叫冬节鸽。在佛山,各宗祠在冬至举办冬日宴会,先祭祖,仪式过后族中宗亲长老们齐齐抬出百斤大烧猪,现场“开刀分肉”,每席都可分得一份。顺德人过冬至还有着近五百年历史“分柑”的传统,“柑”在白话里与“金”同音,分柑也就是分金,寓意太祖派利给子孙后代,“柑”也与“甘”同音,寓意苦尽甘来。冬至晚上夜幕降临,家中的大厅热闹而温馨,一家人围桌相聚,阖家团圆,享受冬至这天特有的美食,一同迎接春天的到来。冬至夜,享大宴老广州人小时候的冬至记忆,都离不开一顿其乐融融的团圆饭。家里的母亲在厨房忙活一天,宰鸡杀鹅,买烧肉,再准备粉丝、虾米、鱼蛋、冬菇、萝卜等材料做出九道荤素菜。个别家庭还会提前买好腊肉、花生、芫荽、葱等材料,特地做好一道暖胃养生的腊味糯米饭。在潮汕地区,除了冬节丸,也有人在冬至吃落汤钱,用白糯米磨成粉,做时形状如旧时铜钱,放水中煮熟,捞起后放在“揖粿钵”用“粿槌”绞拌成粘状,趁热用手捏起一小块,粘上佐料即食。其口感香糯黏滑,既是美食,也是药膳,食之能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之效。在梅州,每年冬至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购买新鲜的羊肉,配上当归、党参、红枣等中药材,加生姜和糯米酒或者娘酒,盛装在瓮中封好,用慢火细细熬炖,直至成浓醇的酒肉,传统的客家谚语中有“冬节到时羊酒香,进补身体最合时”之说。在佛山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的民俗,打边炉,是顺德人对吃火锅的习惯称谓。刚出水的草鱼取脊背肉,切成不到一毫米的薄片,形状要像展开双翅的蝴蝶。鱼片汆烫,只需几秒,爽滑清鲜。除了鱼,鸡也是打边炉青睐的食材,乡村散养的土鸡,肉质弹韧而口感香醇。咸丸是东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吃的一道传统美食,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用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再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等配菜,鲜甜美味。在东坑,人们会取用当天的剩菜,虾米、瘦肉、蚝豉、鱿鱼、冬菇、青菜熬成汤底,咸丸用糯米粉搓团投入汤锅中即可。阳江人过冬至,会做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咸汤圆,用料以当地海产为主,一般选用鱿鱼丝、干瑶柱、虾米干、鲜贝、煎香的鲮鱼肉松、猪杂等材料来熬出汤底,再加入白萝卜一起熬煮,汤汁鲜甜无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圆子口感滑润绵韧,萝卜粒吸收了汤水中的精华鲜嫩可口。茂名人吃菜包籺过冬至,做菜包籺馅料和煮籺是相同的,不过包成球形的包子状,然后用干净烫熟的大片生菜叶包住,再放进籺篮蒸熟,无须用汤煮。蒸熟后有韧性的籺身包在柔软的菜叶里,入口另有一番风味。吃艾角是惠州特有的过冬习俗,民间俗话称为“角仔”。惠州过冬食用的艾角多采用咸料,传统用料多为萝卜丝、猪油渣、虾头、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虽然没有热烈喧闹的烟花爆竹也没有举国同庆的联欢晚会但对于广东人来说冬至是热闹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一天“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家乡的味道在冬至这天会更加怀念粤游君在此预祝大家素材来源:广东旅游、佛山旅游、梅州旅游、东莞旅游、中山旅游、中山日报、梅州日报、广州广播电视台、南方网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gn/1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