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大黑彝风情二
儿童的白癜风的防护工作如何做 http://www.xhy1s1.com/lfdq/csxx/m/2244.html 分享人:德勒吉柬 编辑说明: 这是年黑彝吧吧友德勒吉柬分享到黑彝吧的,有一个原文章的地址,但现打不开了。如果作者看到这信息,方便的话请与我们联系,我们马上添加作者和文章出处或做出特别说明,并依照作者意愿处理。我们也很期待与作者的交流,了解更多关于大黑彝的信息。 由于彝汉杂处的原因,黑彝人兼有彝汉两个民族的各种节日。春节、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认中秋节、过冬诸节庆习俗与汉族相同。火把节、密枝节则与撒尼相同,习俗也一致。所不同的是,黑彝节庆习俗中祖先崇拜、灵魂观念较突出。每至节庆,黑彝人都要请祖先的灵魂回家,与子孙后代同乐共享。如除夕夜,黑彝人家庭都要行接祖仪式,请回列位祖先,过完年又送回去。接送祖先所念的言辞都是世代相传的,一是嘱咐祖先的仆役张把事、李把事等扶好祖先。好生护送;二是交代来回路程的路线。这不仅反映出黑彝先人作为土官土司的社会地位,也透露了黑彝人的迁徙路线,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灵魂观念则表现为并节时,家长为家“招魂”的仪式中。 黑彝人信仰原始宗教。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特别突出,但也有个别人信奉佛教和道教。 黑彝人认为,人和世间万物都有灵魂。灵魂可以寄存于物体之中,也可以游离到物体之外,但它是永生不灭的。灵魂可襄助人家业兴旺事业有成,也可以使人遭灾受难家破人亡。灵魂的作用结果,取决于人魂关系的好坏,但人可以通过不断致祭达到人魂合一、人遂其愿的最高境界。 另外,近世黑彝社会的思维形态中,还存在着“轮回观念”。认为人的灵魂与自然万物的灵魂是相同的,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死后可以继续投胎成人,也可以生成自然万物。这取决于人在世时修行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在世(阳界)时去恶从善,积累功德,死后可转世投胎到好的家庭或好的环境中享乐一生,否则将降生为牛为马,供人役使杀戮。 黑彝人的信仰体系中,灵魂、鬼魅、神灵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单向转化。灵魂是三者共同的性质,但各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人对其态度也各不相同。灵魂是人和自然万物所共同具有的,永生不灭,存在于物体中。物体和人丧亡时,灵魂便得以超脱出来,成了游荡在阴阳两界的鬼魅。鬼只能通过转世脱生才能消失。神灵则是极少数对人类整个社区有利害关系的灵魂。黑彝社区中鬼的类别极多,神灵则有限,主要有天神、地神、山神、雨神、密枝神、火神、冰雹神、祖先神袄。其中,火神、冰雹神是恶神,人们对其敬而远之,每年祭祀后送到远方,称“送火神”、“送白龙”。善神则只需诚心供奉便可受其护佑,故可供于村社或家中,四时祭祀。其行祭时间及仪式与撒尼相同,村社集体进行的祭祀也多由撒尼毕摩担任主祭。 黑彝社会中的禁忌很多,但大多数与汉族相同,现择要罗列如下: 竹园中最大一棵竹子是竹王,采伐时不能砍,否则全园竹子都会死掉。 山神树和密枝林不能随意采伐,否则神灵会发怒,降灾祸于人。 进村的猎物不能打,否则全村都要遭灾。 出门有蛇挡路要赶快转回,否则人身会有危险。 不得在灶洞和火塘里烧不洁的柴禾。 火塘边靠墙的座位是老人的专席,年轻的人不能入座。 门槛不许人坐,灶不许人爬。 不准在屋里吹口哨,否则老鼠会进屋。 不准当着众人打响屁。 不得观看与自己生肖相同的亡人出殡,否则自己的灵魂会随之而去。 不准用筷子打猫,否则猫会叼蛇进屋。 与人讲话要先叫称谓,不知者可以当面请教,否则撼视为无礼貌。 作客吃饭不许单独夹菜,而且要拣小的夹,否则会被视为馋鬼。 有人出门,任何人不得讲不吉利的话,否则会给出门人带来厄运。 夜间走路不能踢石头,否则会遇见鬼。 夜间不准梳头、剪脚指甲,否则运气会不好。 夜间听到有人喊三遍始可出声回应,不注意灵魂会被魔鬼摄去。 黑彝是个庄重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反映在文学艺术方面则显得凝重、厚实。 黑彝的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其形式有诗歌、神话、故事等,代表作有诗歌《婚礼古歌》、神话《洪水泛滥》、传说《黑彝妇女架裳的来历》等。 《婚礼古歌》是黑彝婚礼中的唱词,分“祭歌”、“颂词”、“玩耍调”三部分。唱词均为五言句,每四句成一节,数节成一章。绝大部分为二三音节句式。句与句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押韵,而是通过对前一句式的反复和每句后缀于“曰曰沽”等衬词来形成自然押韵,使整个诗篇浑然一体,唱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非常优美和谐。“祭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庆贺婚礼时演唱。内容为黑彝先祖许亚赫垦荒种地,以粮食酿酒祭天地,使天明地亮的经过。“颂词”分君颂、臣颂、师颂、杂颂四部分。杂颂中又有磨秋颂、密枝颂等。玩耍调,黑彝人称“曰曰沽”,意为唱着玩。由送亲人与宾客酬答对唱,相互玩笑嬉戏。往往由送亲人扮成卖酒人,给客人斟酒时互相对唱。多为即兴编词应答,调简词繁,可通宵达旦。 《洪水泛滥》说的是许多民族都具有的洪水神话。据说在这场天连水的洪水泛滥中,彝家三兄弟与一妹妹战胜洪水之灾,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使人种得以延续。风俗传说故事《黑彝妇女袈裳的来历》大意为,过去黑彝是贵族,曾娶皇帝的公主为妻。公主出嫁时,皇帝送给女儿一张盖有皇家印的纸碟,以证明其为公主的身份,到哪里都高人一等,骑马进衙门也不用下马。后来,皇帝再次来看女儿,见衣着单薄,就拿族旗给公主做袈裳穿,旗上盖有皇玺。后来,黑彝妇女就将皇玺图案绣在袈裳上,世代以此显示皇族的尊荣。 另外,黑彝人当中有不少汉族地区传人的传说故事,如《圭山龙海山的传说》、《百鸟衣》、《人懒福大的刘备》、《杨状元》等。黑彝人自认为血统高贵,行为严谨保守,随意歌舞被视为贱民之举,故传统的民族歌曲和舞蹈极其贫乏。吟唱多在本族庆典酒席中进行,与外人从来不随便唱。其曲调除《婚礼古歌》外,亦大多为汉族民间小调。乐器也多为汉式乐器,有笛子、月琴、琵琶、二胡等,器乐均为汉族乐曲。黑彝音乐乃至歌曲,都只能在《婚礼右歌》里找到一些素材,看到一些特征。近年来,文艺工作者根据黑彝酒歌的音乐改编出“祝酒歌”,又在黑彝祝酒舞的基础上编导出“祝酒舞”,并搬上舞台,在重大文艺活动中多次表演,深得中外游客的赞誉。 黑彝男子善编织,产品有四方篮、马驮篮、碗箩、筷箩、篓筐、粪箕、车围、麻篮、蒲箩等。女子则以挑花刺绣见长。黑彝社会生活中,女子几乎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黑彝的刺绣图案,很多是以剪纸为范本,贴在装饰物上,再在上面绣出各自喜爱的色彩,这种方法叫“插花”。另有在布料上直接刺绣的方式,叫“挑花”。刺绣一般多以黑白两色作底,设色繁简不一。繁者十几色,而以一色为基调,色彩富而不乱,形成变化、统一、均衡而华丽的色彩组合。有的典雅庄严,有的鲜艳瑰丽,五彩缤纷,蔚为大观。图案有取之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更有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鸡猪牛羊、车耙农具、房舍阁楼等等。刺绣方法也很多,有平绣、堆花、打子等,一般都用整线绣,效果结实耐用。 近年来,随着石林旅游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浪潮不断冲击着黑彝人封闭的思想意识,编织、刺绣等手工艺品不断被推向市场。向来作为自产自用的刺绣工艺品,走向商品市场。黑彝人的娱乐与体育竞技项目,与当地汉族、撒尼支系相同,绝大多数活动也是共同进行的。黑彝儿童的娱乐方式较多,计有打小磨秋、老鹰啄小鸡、跳小门槛、煮馒沽嘟、并筹、拿则、捉迷藏、解股等十数种传统项目。现在,由于电视的普及,儿童由过去晚上听故事传说,转为观看电视节目。 成年人的娱乐则从串门聊天、打牌下棋较为普遍石牌仅有扑克一种,以打中心五较流行。棋类有传统的城棋、砂锅棋、老母猪棋、三六九二四八等,也有象棋、军棋等种类。至火把节或遇摔跤会,则以观双牛对斗为乐,称“牛打架”,同时观看并参与摔跤比赛。至婚丧嫁娶,四方亲戚相聚,又以唱歌、讲故事自娱自乐。春节期间,则于村内广场中立磨秋、纺秋各一,供男女老少玩乐,并组织岩洞游,进行篮球赛、文艺表演等活动。 黑彝人居住区地多田少,稻谷产量低数量少,过去以苞谷、洋芋为主食,杂以荞面、麦面等糊口。面食一般蒸两次,称“分汤”。其制作方法是,将面粉用细筛去壳加水,搓揉成小粒状,人颤中蒸熟后倒出,重新加少许水搓成颗粒状,复蒸至蒸汽冒出蒲草甄盖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酥软,若再以蒸骨头生佐食,更是满口飘香。另外,面食还可以烙饼、做馒头、汤面、面粥等食用。 洋芋是山区黑彝人种植面广,产量颇高的薯类作物,有焖、煮、烧、蒸等多种食法。焖有纯焖洋芋和洋芋焖饭两种。将新鲜洋芋去皮,囫囵放入油锅内翻炒片刻后加水(以不淹过洋芋为宜),均匀地撒上食盐,盖锅焖。煮至水干时退去柴禾,用灶内炭火烤二十余分钟后即可食用。这是纯焖洋芋的基本做法。洋芋焖饭则在前者基础上,在洋芋上加盖一层苞谷饭或大米饭即可。蒸食则有囫囵蒸和剁蒸之别。囫囵蒸即将去皮的生洋芋置人甄底,上覆米面蒸熟即可。剁蒸则是先将去皮的洋芋剁成细粒,同面粉一同加水搓拌,至成颗粒状后入甑,熟即可食。煮、烧食则更方便,熟后去皮蘸酱或卤腐或骨头生食用。炸食同先用鲜洋芋加工出干洋芋片,放入油锅内炸焦,加椒盐后即可食用,是下酒的好菜。 黑彝人的肉食以猪肉为主,以牛羊鸡肉为辅。每年腊月中旬左右杀年猪,腌制腊肉以备来年食用。油脂有猪油、菜油两种。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洋芋、莲花白、洋花菜、香芹、韭菜、茵香、茎蓝、茄子、冬瓜、金瓜、南瓜等。佐料有辣椒、花椒、薄荷、香椿。水果有梨、桃、杏子、柿子、花红、苹果、李子等品种。干果有核桃、松子、葵花子、南瓜子等。咸菜有酱、腌青菜、腌香椿、腌萝卜、骨头生、卤腐等。黑彝人还用苞谷、大米等制作甜白酒。这种甜白酒是用饭加酒曲发酵而成的,度数不高,男女老幼均可饮用,四季皆宜。夏天用冷水兑喝,可提神解渴,冬天用热水烫饮可生热止寒,并可起到舒经活络解除疲劳的功效。 黑彝食肉以煮食为主,有切成片状、方状(称棱子肉)两种,均以块大片厚为美。若待客时肉切得很小,客人会认为主人家小气,关系也就会逐渐疏远。待客一般至少要做八样菜,每样菜上一大碗,故赴宴称“吃八大碗”。八样菜均以本地产品为主,但猪肉是不能少的, 一般包括煮肥肉、炒瘦肉、煮豆腐、煮青菜、凉拌米粉、炸洋芋片、炒饵块、凉拌粉丝等。春节杀猪请客的宴席,黑彝人喜食肝生。这是一道极富特色的菜,当地仅黑彝人做这道菜。其制作方法简单,取鲜猪肝一块,生姜、干辣椒、花椒面、葱泥、芫萎、味精若干。以猪肝生姜为主料,其余为佐料。猪肝去筋剁成掇糊状,生姜去皮切成细丝,干辣椒用烫木灰烧焦研细,芜萎切成碎屑,混合加盐巴、味精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猪肝不宜太多,加拌至半干为宜。肝生味道独特鲜美,又具有开胃功效,是餐饮中难得的美肴。 到黑彝家做客,饭前主人首先要招待自酿的甜白酒和核桃、瓜子等。每宴必有肉食和酒,黑彝有“无肉不成宴”、“吃肉不喝酒,如同啃木头”的说法。具体到吃肉上来说,黑彝人待客必不可少,但吃法又各不相同,舅舅来了吃什么肉、姑姑来了吃什么肉都有规定,有时单猪肉就要做出几个品种。尽管黑彝人待客大方,甚至有些奢侈铺张,但平素是非常节俭的。如果没有客人,黑彝人一般只做一两个素菜,掺和着卤腐酱菜就打发过去了,忙的日子甚至就在田头地尾烧几个洋芋也就算一顿。正是由于平时的节俭,方才有待客的大方慷慨。正缘于此,黑彝人一般都有较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化解日后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黑彝人的建筑非常简单,一般每户就住三间一楼一底的房屋,另外在侧面盖厨房一间,旁边建有简易猪圈、厕所等。庭院中间构搭有平台式蓬架一座,用于秋收时堆放的苞谷,平时可做晒台使用。黑彝住房虽只三间,过去还都是茅舍,但都比其他民族的高大宽敞,进深一般都取一丈八六为标准。正堂设供桌,供奉天地国亲师神位。在正堂前半部靠近卧室门的地方设火塘,以供家人烤火御寒之用。黑彝火塘为一地炉,可以烧柴禾也可以烧煤炭。正堂靠火塘一间隔为两个卧室,称房屋。另一间辟为牲畜厩,兼放楼梯。有的还在牛厩门口设鸡厩。楼上一般堆放干粮什物,人口多的家庭楼下住不下,来客也安排到楼上就寝。厨旁里除煮饭外同时兼煮猪食,过去还有一部分作为磨坊,很是拥挤,所以饭一般都端到堂屋里吃。屋外还有照壁、猪厩、稚坊等设施。 黑彝人重视环境的绿化和美化,除门前辟有园地种植菜蔬外,后面和两侧广植竹木。树木种植以经济林木为主,有梨、桃、李、杏、柿、花红、核桃等果树,有香椿、棕树、花椒等特种树木。用材林则多种杉木,以供家庭之需。这些树木不仅可以给黑彝人带来丰富的食品,剩余的还可上市销售,增加经济收入。 黑彝人原为土司贵族,改土归流后流人路南山区,以农牧业为生。养马养羊等畜牧业多由男子承担,剩余男子和妇女则从事农耕活动。从事畜牧业的男子一般上午参加农耕生产,从事犁田耙地、驾驶牛车等苦力,下午则上山放羊。秋后则南移到红河州弥勒县境内游牧,春季始返回参加农耕。畜牧产品有羊、乳饼,均以出售转化为货币提供家庭使用。 黑彝人的农业生产很早就进入了犁耕阶段,传统的生产工具有犁、耙、锄头、钉耙、镰刀、连甲、灌槽、水车等,解放后又有喷雾器、脱粒机等工具。粮食加工,过去米靠礁冲,面靠石磨,解放后先后改用柴油发电机和电动机为动力的碾米磨面机械、打糠机械等,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运输工具除原有的牛马车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增加了拖拉机、摩托车、汽车等。 由于地多田少、土质贫痔,黑彝人过去重视农家肥的使用,并采用轮作换茬、间作套种、稀颗培植、勤于褥锄等方法提高粮食单产,如在玉米地里套种黄豆、南瓜、向日葵、胡萝卜、绿肥等,在洋芋地里套种荞子、青菜、萝卜,在稻谷地里套种蚕豆、小麦等。这种方法解决了高海拔山区一年两熟积温不够,占地争时争温的矛盾。同时,套种采用高矮结合、耐阴与喜光作物结合,既调剂了地力,改善了作物通风透光的条件,又发挥了作物间相关性的作用而双获丰收。 黑彝人自古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勤劳智慧、严谨朴实的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视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民族品德。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黑彝人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黑彝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使黑彝人走过了一次次艰难的历程,使黑彝文化代代相传,丰富了彝族文化的内涵,增强了自身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黑彝人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黑彝人都以极大的热情参加**斗争和经济建设。黑彝人口虽不多,但参加工作的比例和干部的比例都较其他民族高。 第三,黑彝人具有勤劳智慧、严谨朴实的艰苦奋斗精神。黑彝人以能吃苦耐劳著称,加之严谨踏实,无论工作和生产都能独当一面,不少人都成为骨干,有的则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成为出色的领导人。在农村,黑彝人普遍都担任过基层领导,这与艰苦奋斗民族精神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第四,黑彝人具有重视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民族美德。黑彝人将和睦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他们重视家庭、邻里、社会关系的和睦,具体表现在互谅互让、尊老爱幼、相互帮助、讲究礼仪等。同时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通过利用自然求生存改造自然求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稳定的物质能量交换系统。这样,黑彝人在社会和自然的交汇处,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最佳区位,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黑彝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糟粕和一些尚待逐渐变革的东西,如自命清高、封闭保守、安贫乐道、重男轻女等。值得高兴的是,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黑彝人民的共同努力,近亲结婚已被国家法律革除,择偶论血统讲门第的风气已基本扭转,与外族通婚者日益增多,并从城镇逐步转人农村。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文化的进步,黑彝人同全国人民一样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不少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黑彝传统文化的发展又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放前,石林的黑彝人大部分已从佃户上升为自耕农,但仍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物质生活水平很低。他们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仍吃不饱,穿不暖,还得靠采集山果野菜掺着充饥,冬天只能靠蓑衣、披毡避寒,加之医疗条件差,迷信活动猖撅,人口死亡率极高,增长缓慢,有的村甚至出现负增长。 解放前,黑彝识字的人极少,仅有少数人上过私塾。女子则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边远山区的民族教育工作,每乡建有中学和中心小学,行政村一级办有完全小学,自然村办有初小,并给少数民族学生各种照顾,使适龄儿童人学率不断上升,女童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并享受与男童相同的待遇。如今,黑彝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大中专毕业生,大批学有专长的人参加了工作,有的成了行政干部,有的成了企业厂长经理,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石林做出贡献。 (完) 来源:百度黑彝吧编辑:崃武 本平台致力于诺合(黑彝)群体的交流、介绍,同时也发出一些心声和关切。欢迎各位亲戚、各位同胞投稿,投稿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jb/5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hellip那你吃
- 下一篇文章: 左权将军的唯一骨血,并由彭老总抚养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