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把的干燥叶。

图片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常用中药鉴别真伪》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等地。以江苏产量大,广东质 。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

饮片枇杷叶

呈丝条状,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突出。革质而脆。气微,味微苦。

蜜枇杷叶

形如枇杷叶丝,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显光泽,略带黏性。具蜜香气,味微甜。

猜一猜

看了这么多介绍,猜一猜下图中哪个是枇杷叶

炮制方法

处方用名有枇杷叶、炙枇杷叶、蜜枇杷叶。

枇杷叶:取原药材,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

蜜枇杷叶: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枇杷叶丝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用取出晾凉。每kg枇杷叶丝,熟蜜20kg。

炮制作用

枇杷叶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能。

1.生品长于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多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呕哕或口渴。

2.蜜枇杷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

枇杷叶经蜜炙、姜汤煮、姜汁炒等不同方法炮制后,熊果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而熊果酸有很强的抗炎和止咳作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能泄降,微寒清润,入肺、胃经。既清肺胃之热,又降肺胃之气,治肺热咳喘、胃热呕哕皆宜。

功效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主治病证

(1)肺热咳喘痰稠。

(2)胃热烦渴、呕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止咳宜蜜炙用,止呕宜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微寒,故寒嗽及胃寒呕吐者慎服。

故事

郑板桥一生坎坷,享年73岁,逾越古稀,在当时堪属长寿。晚年的郑板桥,一直幽居茅舍。一次,他偶患咳嗽,却厌服汤药。于是,就到自己的庭院里信手摘了十几张枇杷叶,抹去细毛,然后用泉水煮茶喝。谁知连饮数日后,咳嗽竟然痊愈了。 

              

为何枇杷叶能够治疗咳嗽?原来,浆汁清香甜美的枇杷不但味道适口,而就连枇杷叶也是一味良药。

海马来源

本品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

产地

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我国其他沿海各地亦产。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洲、非洲均产。有养殖。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捕捞,洗净,晒干;或除去皮膜和内脏,晒干。

性状鉴别

线纹海马

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刺海马

体长15~20cm。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

大海马

体长20~30cm。黑褐色。

三斑海马

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海蛆)

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和短棘均较细小。

以上图片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常用中药鉴别真伪》

性味归经

甘、咸,温。归肾、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咸,温补行散。入肾经,能补肾助阳,治肾阳亏虚诸证;入肝经,能活血止痛、消肿散结,治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及痈肿疔疮。

功效

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

(1)肾阳虚亏阳痿精少,尿频遗尿。

(2)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3)痈肿疔疮(外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本品甘咸温补行散,故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服。

故事同学们,在海洋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小海马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真快活呀!可是,小海马的身世之谜更让人感到好奇。小海马竟然是爸爸生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广袤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动物——尾巴像猴,眼睛像变色龙,还有一条鼻子。它游泳的姿势也很特别,头朝上直立在海水中,背部的鳍像一面小小的羽毛,不断地做波浪式的运动。这种动物就是海马。

海马其实是一种硬骨鱼,因为它的头部像马,加上它生活在热带海洋,因此人们把它称为海马。海马的全身长着突起的丝状物质,在海水中轻轻地漂荡着,猛地一看,你还以为这是水藻呢。海马的尾巴细长,末端伸屈自如,当海浪汹涌地袭来时,它的尾巴就可钩住水草,免得被海水冲走。

在动物世界中,由雄性独自承担孵卵任务的种类屈指可数,海马就是其中的一例。雄海马在性成熟前,身体会发生些奇妙的变化,尾部和腹面的两侧会长出两条纵向的褶皱。褶皱不断生长,逐渐形成一个透明的囊状物,这就是海马特有的育儿袋。

每年春夏之交,正是海马的繁殖季节。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便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工作都将由雄海马来完成。

受精卵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获取所需要的养分,经过3周的时间,发育成小海马。雄海马“妈妈”把尾巴缠在海藻上,这样可以保证分娩时不会出意外。雄海马“妈妈”的分娩过程大约要持续72个小时,只见它躯体弯曲,肌肉不断收缩,不停地前俯后仰。它每摇摆一次,育儿袋的袋口也就随之开启一次,小海马就被一连串的动作弹射出体外。当小海马遇到敌害时,又会钻到“妈妈”的育儿袋里藏起来。

海马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年要产卵10~20次,每次孵出小海马30~个。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海马这种由雄性孵化的低级动物,得以不断地繁衍、生存下来。

蒲公英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相关名

公英、卜公英、黄花地丁、通天草、黄花郎、白鼓钉、奶汁草、凫公英、金簪草、婆婆丁、鹁鸪英、蒲公丁。

图片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河北、山东、东北等地。

采收加工

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饮片

为不规则的段。根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时可见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甘寒清解,入胃、肝经。既清解热毒而消痈肿,又利湿与通乳。虽善治各种疮痈,但以治乳痈 ,并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湿热黄疸、淋痛。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

(1)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2)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3)湿热黄疽,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鲜品酌加;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用量过大,可致缓泻,故脾虚便溏者慎服。

故事

有一户人家的小姐勿然得了奶疮,又红又肿,疼得坐立不安。在封建礼教下,羞于开口,不愿让别人知道,一直强忍着。终于被其母发现了,以为她有越轨之事,骂道:“不要脸的东西才害这种见不得人的病,给爹妈丢人啊!”小姐听出母亲话中有话,对自已犯了疑心,又羞又气,可又无法说清。于是心一横,趁夜深人静,独自出走,来到江边,投江自尽。

正巧,江边有一条渔船,船上有个姓蒲的老渔夫和他的女儿趁着月光撒网捕鱼。见有人投江,渔家姑娘识水性,忙跳入江中把小姐救起。问其原由,小姐把患乳疮的事告诉了姑娘,姑娘告诉了老渔翁。老渔翁想了想说:“明天你给她挖点药去。”

第二天,渔家姑娘按老渔翁的指点,从山上挖回一种有锯齿长叶、长着白绒球似的野草,熬成药汤,给小姐喝了。过了些日子,小姐的病就好了。

家里的人,听说小姐投江自尽,他父母知道冤屈了女儿,又悔又急,忙派人到处寻找,一直找到渔船上。小姐哭别渔家父女,老渔夫让小姐把剩下的药草带着,嘱咐他如再犯病时煎着吃。小姐给老渔夫磕了三个头,回家去了。

后来小姐叫人把药草栽到花园,为了纪念渔家父女,因为只知老渔夫姓蒲,尊称:蒲公,姑娘叫英子,她给这种药取名叫“蒲公英”。从此,蒲公英治奶疮就传开了。

蒲黄来源

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图片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苏、山东、安微、湖北。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剪取雄花后,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即为草蒲黄。

性状鉴别

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炮制方法

处方用名有蒲黄、生蒲黄、炒蒲黄、蒲黄炭。

1.蒲黄:取原药材,揉碎结块,除去花丝及杂质。

2.蒲黄炭:取净蒲黄,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蒲黄为花粉类药物,质轻松,炒制时火力不可过大,出锅后应摊晾散热,防止复燃,检查确已凉透,方能收贮。如喷水较多,则需晾干,以免发霉。

炮制作用

蒲黄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用于瘀血阻滞的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痛,跌打损伤,血淋涩痛。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

蒲黄生、炒品均有止血作用,但蒲黄炭具有加快血小板凝聚速度的作用,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

性味归经

甘,平。入肝、心包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缓不峻,性平不偏,入肝与心包经,生用与炒用功别。生用活血化瘀止血,兼利尿;炒炭长于收涩,略兼化瘀,止血力较强。善治出血及瘀血诸痛,无论寒热均可。

功效

活血祛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

(1)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血瘀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3)血淋涩痛。

配伍

蒲黄配五灵脂:蒲黄性平,生用活血化瘀而止血,炒用收涩止血略兼化瘀;五灵脂性温,生用活血止痛,炒用功偏化瘀止血。两药相合,无论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布包;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干掺,或调敷。止血宜炒炭用,活血宜生用。

使用注意

生蒲黄有收缩子宫作用,故孕妇慎服。

药理

本品有促进血凝、止血、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兴奋子宫、抗炎及镇痛等作用。

故事

相传,南宋年间。宋度宗有次携带爱妃,来到御花园,尽情游春赏花。时值春光明媚,百花吐艳。他们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开怀畅饮,好不乐哉。然而,乐极生悲,就在当天晚上,宋度宗突然舌肿满口,既不能言语,又不能进食。满朝文武百官焦急万分,急召集宫庭御医研究诊治方法,蔡御医道:“皇上的舌病用蒲黄和干姜各半研成细末,蘸之干擦舌头可愈。”度宗就按此方法治之,果见奇效。后来度宗问蔡御医:“蒲黄和干姜为何能治寡人的舌病?”蔡御医道:“启秉万岁,蒲黄有凉血活血作用。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上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前胡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

相关名

前嫩前胡、粉前胡、炙前胡、冬前胡、信前胡、西尺蔓、全胡。

图片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和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芳香,味微苦、辛。

饮片

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外表皮黑褐色或灰黄色,有时可见残留的纤维状叶鞘残基。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可见一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气芳香,味微苦、辛。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泄辛散,微寒能清,专入肺经。既疏风清热、宣散肺气,又降气祛痰,善治外感风热或痰热阻肺之咳喘。

功效

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主治病证

(1)肺气不降之喘咳痰稠。

(2)风热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苦泄辛散微寒,故阴虚咳嗽、寒饮咳喘者慎服。

故事

在安徽省宁国皖南山区天目山北麓,有个开生药铺的。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有家穷人的孩子老是咳嗽,病很重。穷人就到药铺询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川贝母”,但五分(1.5克)贝母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求你少要点儿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呀!”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自已的孩子痛哭。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听说这家孩子咳嗽,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止咳不一定非贝母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什么药?”“你到山上挖些前胡回来吃。”“前胡也能治病?”“准行。”穷人急忙跑到山上,挖了一些前胡。回家后他急忙煎好给孩子灌下去,孩子喝后果然不咳嗽了。穷人十分高兴,后来跟那个讨饭的叫花子成了好朋友。从此,这里的人咳嗽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前胡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在中国药典中还有功效一样的紫花前胡: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网络课程和面授课程已全面上线

年报名考试已全面开启,欲报从速...

学习报名请联系我们

医学证书考前培训(代报名):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乡村)全科助理医师、执业药师。

中医技能培训:针灸、拔罐、小儿推拿、推拿正骨、艾灸、中医脉诊、西医转中医系列化培训等

朱老师.

培训基地:新疆伊犁奎屯天北新区物华北街B区附45栋房号41.42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ls/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