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区物种多样性

杨孔1,刘伟2,刘彦宏2,根呷羊批1

(1.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四川成都;2.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约m,气候独特,孕育了多种高原特有生物类群.为了更系统掌握该地区的生物资源现状,分析了阿里地区生物多样性.阿里地区脊椎动物有兽类6目12科26种、鸟类13目27科71种、爬行动物1目2科2属2种、鱼类2科12种(亚种)和极少的两栖类、水生无脊椎动物40属73种.植物有维管植物46科属种,藻类49属种,植被类型包括草原、荒漠、草甸和沼泽等.此外,该地区栖息着一些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种,比如鼠疫宿主喜马拉雅旱獭,蝗虫,土拉菌病宿主西藏革蜱.阿里地区生物多样性尤其是低等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以及资源微生物研究很少,生物多样性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当前阿里地区的经济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生物多样性及其利用开发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急需再次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为资源保护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阿里地区;生物多样性;动物;维管植物

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多变、生态脆弱,是多种高原特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然而,目前国内对阿里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系统性科学考察仅见于青海省生物研究所在年开展的西藏阿里地区动植物考察报告.近几十年来,阿里地区受全球变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等影响,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也必然随之变化.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地区之一,如何在阿里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当前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对已经报道的阿里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述与分析,不仅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该地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1区域概况

阿里地区东起杂美山,与那曲地区相连;东南与日喀则市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克什米尔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毗邻.阿里地区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该地区最高海拔m,最低海拔m,平均海拔约m,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冲击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主要河流有朗钦藏布(象泉河)、森格藏布(狮泉河)、马甲藏布(孔雀河)等外流水系和措勤藏布等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较大的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湖、玛旁雍错(圣湖)、拉昂错等.全地区分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和高原寒带季风气候区,仅有冬夏两季之分,冬长夏短,年无霜期仅为天,年均大风天气达天,年均日照.5h(狮泉河镇),年均降水量74.4mm(狮泉河镇),年均蒸发量.1mm.阿里地区土壤类型分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土等14种[1],主要农作物有青稞(Hordeumvulgare)、小麦(Triticumaestivum)、油菜(Brassicanapus)等;阿里辖域总面积34.5万km2,为西藏第二大地区,年生产总值37.4亿元,行政区划包括7县、7镇、37个乡、个村(居)委会,人口10余万,包括21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93%.

2脊椎动物多样性2.1兽类生物多样性

阿里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极具高山高原特色的兽类区系组成.郑昌琳[2]调查表明,阿里地区共有兽类6目12科26种,全属古北区种类,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12种,占该地区兽类总种数的46.2%.阿里地区有蹄类、兔形目和啮齿类动物相对丰富,共计16种,占该地区总种数的64%.其中,有蹄类的优势种为藏野驴(Equuskiang)、藏羚羊(Pantholopshodgsonii)、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等,常3~5只集群活动于开阔草地,偶见数十只集群.兔形目优势种为西藏鼠兔(Ochotonathibetana)和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前者是针茅、变色锦鸡儿灌丛化草原的优势种,后者是真草原优势种之一,密度高达25~80个洞口/亩,在局部地区数量很多(如阿里地区西南部孔雀河流域的普兰县巴噶区),最高达个洞口/亩.据测定,每只高原鼠兔日食鲜草77.3g,52只鼠兔采食量即相当于1个绵羊单位.在鼠害猖獗的日土县德汝草地调查时,鼠洞密集区已寸草不生,草场消失殆尽[3-4].党荣理[5]的调查表明阿里地区有啮齿类动物5科8属13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成份占总种数的53.8%,主要分布于河谷、湖盆阶地上发育的草甸、灌丛群落中.啮齿类优势种为白尾松田鼠(Phaiomysleucurus)和藏仓鼠(Cricetuluskamensis),均为常见种,前者在沼泽化区域密度较高(如班公湖湖滨阶地的日土县日松区),后者常见侵入屋内.大型啮齿动物主要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多分布于噶尔县、措勤县和改则县,常栖息于向阳坡,体形健壮,挖掘能力极强,洞穴大而深,每挖掘一个洞穴要破坏1~2m2的草地.旱獭喜日采食量1.5kg,3只旱獭即相当1个绵羊单位的采食量[3-4].为适应阿里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兽类演化出了相应的身体特征和行为模式.如喜马拉雅旱獭和西藏棕熊(Ursusarctos)具有假冬眠习性,有利于度过漫长的严冬;由于昼夜温差很大,夜间温度急剧下降,几乎所有兽类均为昼间活动,甚至啮齿类动物也极少在午夜以后活动,如藏仓鼠;为适应高寒环境,兽类在体温调节方面表现出体表被毛浓密厚绒、皮下脂肪发达的特点,如野牦牛(Bosmutus);在高原开阔的草原上,掩蔽条件不良,兽类演化出了其他有利于躲避天敌的特征,有蹄类动物具有迅速奔跑的能力和相应的身体特征,如藏羚羊宽阔的鼻腔和轻捷的体型,而高原鼠兔大而隆起的听泡能提升听觉能力,向上翘起的眶上突能提升视觉能力.此外,据《西藏自治区志·动物志》和相关资料记载,阿里地区还有灰狼(Canislupus)、雪豹(Unciauncia)、赤狐(Vulpesvulpes)和西藏黄鼬(Mustelasibirica)等[6-7].

阿里地区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有野牦牛、金丝野牦牛(Bosgrunniens)、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北山羊(Caprasibirica)等;国家二级保护兽类有藏原羚、岩羊(Pseudoisnayaur)、盘羊(Ovisammon)、猞猁(Felislynx)、兔狲(Felismanul)、棕熊、荒漠猫(Felisbieti)、藏狐(Vulpesferrilata)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该地区地处偏远,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国家级保护动物较多,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是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y/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