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冬至将至,细雨霏霏。

时断时续的细雨,让冬天的气息更为浓郁。

孙思邈曾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冬月将临,福州人在冬至前后,喜欢进补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

阴风阴雨愁煞人之际,吃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炉。

放上福州特色的老酒,添入当归与党参。

白居易过冬,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南方人过冬的诗意版本则是,晚来冷飕飕,来碗羊肉炉?

窗外的天气虽冷,寒风呼啸。

但在围炉吃肉的人心里,自然是暖乎乎的。

红楼女儿们在芦雪庵吃烧鹿肉时,湘云妹妹说过一句名言。

“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其实,吃完当归羊汤,羊蝎子,萝卜炖羊后,若是担心荤味重,可以喝几杯清茶。

解腻,消食,清新口腔,一步到位。

吃羊肉,个人认为得配白牡丹。

只因为,白牡丹的花香清郁,香气清雅。

洋槐花新,栀子玉兰香,晚香玉香,草药香,毫香等多种香氛,交织在一处。

喝一口茶汤,清香涤荡唇舌,满口留香,舒适无比。

之前说过,一泡好白茶,它的香型层次不会少于三种。

不过常有茶友好奇,为什么白茶的香气会这么丰富。

闻香识茶,白茶的缤纷茶香形成,究竟来源自何处?

《2》

第一,树种。

从《白茶国标》、《茶叶分类国标》等相应标准看,白茶是以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并经过特定工艺制成。

换言之,什么样的茶树才适合加工成白茶,国家标准里有着明文规定。

适制为白茶的茶树品种,主要是大白茶,水仙茶等。

像白毫银针,白牡丹,白纸黑字规定要用上述的两类茶树品种为原料。

原因为何?

从茶香来源上,可以窥见些许端倪。

众所周知,人的外观,习惯等很大一部分受先天基因和原生家庭影响。

茶叶亦是如此,它的外形,香型等,同样受茶树先天的DNA决定。

比如,白茶的基础香型,白毫银针的特征性香型——毫香,它就受茶树品种基因的影响。

大白茶,茶树新梢的芽叶上,白毫密布,新梢持嫩性强。

用大白茶做出来的白茶成品,毫香浓郁,鲜爽感更足。

而用云南大叶种茶树仿冒的假银针(月光白),因树种本身不适合加工成白茶。

导致做出来的成品,不论外观还是香气,都与真正的白茶相差甚远。

芽头弯曲不说,还半点没有毫香。

与白毫银针的毫香蜜韵风采相比,差了一大截。

第二,季节

福建茶的老大哥铁观音,有“春水秋香”一说。

对福鼎白茶而言,产区好,工艺精,储存到位,符合这“三好标准”的优质白茶。

不论是春茶,或者秋茶,都能兼备香,水,韵味。

不过在不同季节,不同物候影响下,白茶内部积累的芳香物质大不一样。

春白茶和秋白茶呈现出来的茶香风情,各有千秋。

春茶季的气温低,空气湿润,光照温和,云雾多,漫射光多。

在万物复苏之际,茶树的芽叶内积累下丰沛的胶质。

同时为了抵抗早春的春寒,生出了更厚实的白毫。

是以,春白茶的风味,普遍汤感淳和,毫香馥郁,花香清雅。

但到了秋茶季,过了立秋后,秋高气爽,天朗气清,天高云阔是主流。

虽然过了白露秋分后,一夜凉一夜,南方的夜间开始降温,秋凉已至。

但白天时,秋阳灿烂,光照充足,有利茶树的光合作用,积攒更多的风味物质。

晴多雨少,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秋白茶的芳香物质流失少,花香甜香更馥郁高扬。

从白露寿眉的甜美花香,到秋分寿眉的粽叶香,薄荷感,以及深秋晚秋茶的沁凉风味,分外精彩。

第三,种类

市面上常见的白茶品种,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白毫银针,采大白茶、水仙茶的肥壮芽头为原料,白毫密布,一旗一枪特征显著(芽头旁贴着像刀鞘般的保护壳。)

白牡丹,以特定茶树嫩梢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标准,芽头饱满,叶片如柳叶般娇俏。

寿眉,采摘茶树嫩梢的一芽三,四叶,梗叶相连,叶片舒展,茶梗明显。

不同的芽、叶、梗组成的白茶,主打的香气不同。

白毫银针没有叶片,没有茶梗,白毫丰富,因此它的香型以毫香、花香为主,草药香有限;

白牡丹的芽叶细嫩,芽头和叶背表面多白毫,在新茶阶段主打的香型是清雅的花香,毫香,以及清浅的草药香。

春寿眉,带叶带梗,不过比起秋寿眉,叶片更绿茶梗更细,因此它的主要香气是草药香,清雅清郁的花香等。

秋寿眉,梗叶虬髯,梗粗叶大,梗叶内的果胶类物质含量更多,散茶茶香更熟,更沉稳,以甜花香,粽叶香常见。

第四,工艺

六大茶类里,白茶是唯一不杀青的茶。

相对而言,白茶的工艺较为简朴,主要工序是萎凋、烘干等,因此保留下更原汁原味的自然本味。

因没有焙火,所以不会像武夷岩茶,大红袍那样,有焦糖香,烘焙香。

因没有烟熏,所以不像传统正山烟小种那样,具有松烟香。

因……

但白茶就是白茶,它本身的香气表现,就已经足够有特色。

从制作过程看,长时间的萎凋,白茶内部的风味物质不断在反应。

用茶农的话来解释,白茶最好的萎凋方式,是日光萎凋。

过去是直接趁着光照温和时,拿出去日晒,现在有条件的话可以盖阳光房,利用白天的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出来的白茶,内部的风味物质保留更丰富,香型层次更精彩。

而换作室内用萎凋槽萎凋出来的茶,香气则没有这么清爽。

第五,形态

按不同的外观形态,白茶有散茶,饼茶之分。

经过萎凋,干燥等工序后,条形天然的散茶,便能成型。

而白茶饼茶的加工,则需要建立在散茶的基础上。

将散茶放上一段时间后,再去压饼。

白茶压饼的工序,主要有蒸软,包揉,压制,定型等。

将散茶压成饼后,白茶的香气发生了大变化。

散茶主打毫香,花香,粽叶香,草药香等,清新自然的茶香。

而饼茶比散茶,多经历了压饼工序,香气更熟,更沉郁。

将散茶压成饼时,在包揉的过程中,梗叶的细胞壁会部分破壁,溢出果胶物,可溶性糖等。

这些物质,附着在茶饼表面。

在未来,能够形成更熟更甜的香气,是果香,枣香形成的基础。

至于没有压饼的白茶散茶,不会出现枣香。

考虑到白茶种类的不同,一般只有梗叶明显的寿眉,压成茶饼后才有概率形成枣香。

白毫银针,特级白牡丹等,在几乎没有茶梗和叶片的情况下,即便是压成茶饼,也不会出枣香,而是以其他香型为主打亮点。

第六,年份

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因工艺简朴,没有杀青的缘故,白茶内部的活性物质保留丰富。

伴随着后期的存放,在密封干燥阴凉等适宜环境下,白茶可以不断陈化。

茶叶内部的芳香物质,不断聚集,归拢,转化,等新白茶存成老白茶,香气会发生明显变化。

刚存了几天,几个月,小半年的新白茶,茶香以清香、新鲜、清爽、清新为亮点。

花香清丽,毫香淡雅,草药香清爽,植物的清新自然本味明显。

但随着时光的雕琢,白茶的香气物质不断在转变。

老白茶的香气,不论散茶饼茶,均以药香、陈香为主。

但白茶本身的毫香花香,也在逐渐变化。

新白茶的毫香,会转变为老白茶的稻谷香。

至于茶香基础款的花香,则随着年份的增加,愈存愈沉稳悠扬。

如果是品质好的寿眉饼,在原料好,工艺好,压饼工艺适中,储存到位的前提下,存放几年后可以得出稀罕的枣香。

闻起来像是补身的红枣汤般,暖香萦绕,特别舒心。

第七,海拔

高山云雾出好茶。

高山茶园,海拔适中,光照温和,空气清洁,土壤通透,生态极佳。

在温光水汽土等综合条件极为有利的情况下,高山白茶的香气物质积累更充足。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海拔高低适宜的前提下(高山茶≠山越高越好,高寒地区不适合茶树生长),昼夜温差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茶树叶片表皮上的角质层会加厚。

基于保持体温延续生命的本能,茶树的叶与芽头上的白毫也增多,以防水和保温,捱过严寒。

高山白茶的新梢持嫩性强,白毫多,毫香自然会比平地茶园的茶,来得更馥郁。

另外,随着海拔的增高,茶树中茶氨酸的含量增强,表现在茶汤里,使茶汤更清新,更清冽,更鲜爽。

而山下的茶,香气更浑浊,更驳杂。

千言万语说到底,受到独特的高山小气候影响,高山白茶拥有独特的高山韵。

至于高山韵为何物?

茶友们得从清雅的毫香花香,清爽清冽,甘润清甜的汤感里,细细回味与琢磨。

《3》

古代人过冬,文人雅士们会在厅堂中用纸屏搭建暖阁,用以御寒过冬。

枯叶寒梢夜夜声,围炉小阁喜初成。

护风帘密香烟润,弄日窗低书卷明。

暖阁用四扇纸屏,临窗搭建,三扇相围,一扇作顶,垂草帘作为障蔽。

闲坐在暖阁里,读书,写字,消遣。

点一炉香,暖阁内的纸屏除了能聚暖气,对香味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让香气留驻更久的时间。

天寒地冻,寒风呼啸的季节,对爱茶人而言,宜宅家喝茶。

像陆游写的,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天寒好个冬,安居室内,烧水泡茶。

温暖甘润的茶汤,滋润在喉间。

而萦绕在室内的花香毫香,缕缕缥缈,怡神安宁。

将一缕香,说成好茶的灵魂,半点不为过!

?end?

小陈茶事旗下白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y/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