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心学中本心与认知格局的关系何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来源:《复旦学报》年第2期

摘要:陆象山四至十三岁形成的认知格局构成了象山心学的稳定结构,贯彻于他的思想始终。这个格局由相关的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心与宇宙的关系,表征为命题“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另一个是心与事的关系,表征为命题“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全文分三个部分:一是分析象山将矢量性空间转为人化了的空间,从而确立心的主体性;二是讨论象山对矢量性时间的标示与意涵赋予,以及怀疑方法的确立,从而使主体之心具有价值意涵;三是阐明象山使心面向事情,从而使心与呈现于事中之理相吻合。象山心学的认识格局虽形成于幼少时期,但并不意味着象山心学被固化了;相反,在象山心学随着主体生命展开的过程中,此一认知格局不断涵摄新的内容,从而充实于象山心学,使之丰富而深广。

关键词:象山心学;格局;宇宙;事;理;

朱子与阳明,学凡数变,其思想的展开具有明确的节点与阶段,同时也顺此建构起体系性的思想系统。象山(~)却大不同。自四岁“问天地何所穷际”起,中经八岁疑《论语·学而》所记有子三章,及读《孟子》而认同曾子,以及“丱角时闻人诵伊川语”而对程颐提出质疑:“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孟之言不类?”终至十三岁“因宇宙字义,笃志圣学”,“忽大省曰:‘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乃援笔书曰: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可以说,象山心学至此已然形成,此后终其一生无任何改变。孟子解释孔子对水的屡赞: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象山很喜欢且多次引用这一解释,或以阐扬,或以自述,诚系他自己思想真切而形象的表征。事实上,《年谱》编撰者也完全意识到这点,并着意说明这一点,故于上引两段象山当时援笔亲书的文字后,接着说明:“故其启悟学者,多及宇宙二字。”并引录四段语录以为证,曰: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是理充塞宇宙。天地顺此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顺此而动,故刑罚清而民服。

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据象山的生平,取其年龄、科举、候职、出仕与奉祠等为节点,将象山心学划分出若干阶段,从而将其早年的思想确立或视为“偶然地形成了的”,或以为“是经历了一个相当的思想发展过程才最后地形成的”。这些研究虽然无不提及《年谱》所载的象山四至十三岁的思想确立,但其实都只是视作一个故事而已;而沿着阶段展开的心学概念化分析,以及呈现出的逻辑结构,析之愈精,虽亦有益于象山心学的理解,却总觉得是“对塔说相轮”。

与这类研究不同,牟宗三以为“象山之学并不好讲,因为他无概念的分解”,而是呈以“本体论的动态的立体直贯之形态”,因此他“综述”象山心学,然后加以疏证。徐梵澄标以“精神哲学”以说之,亦近于此。牟、徐这类研究对于象山心学的理解,诚有鞭辟近里之功,能引人感受象山心学的生气,但具体到象山年甫十三岁即已确立的心学宗旨及其过程,却没有给予真正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zy/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