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乡”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建县的历史有多年。它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古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婺源徽剧清乾隆年间,(老)“庆昇”、“彩庆”、“同庆”、“大阳春”等徽班就先后在婺源搭班演出。嘉庆三年(年),当时为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回乡祭祖时,将其父曹文埴创立的“华廉”戏班改为“庆昇”班,并将该戏班带回婺源晓镛。此后陆续有20多个徽剧班社先后在婺源演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号称“京外四大徽班”的“庆升”、“阳春”、“同庆”、“彩庆”徽班。婺源傩舞傩舞是远古时期举行“驱鬼逐疫”祭祀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它源于原始巫舞,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又称“舞鬼戏”。在古代人们用傩舞来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们相信表演傩舞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庄,能够让村里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年的春节期间以及重要的节日,婺源都会表演傩舞。婺源三雕婺源“三雕”艺术主要附着于徽州“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为砖、石、木三种民间雕刻艺术的总称。“三雕”艺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明清建筑的装饰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个方面,且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为一体,互为连缀,相得益彰。婺源歙砚歙砚,因砚石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而又名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唐代,婺源属歙州,因以州名物而习惯称歙砚。如今,婺源制砚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书画、金石、石雕等艺术门类的营养,生产出更具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现代审美意识的砚台,被当代书画家誉为“砚国明珠”。婺源除了以恬静秀美,旖旎迷人的田园村落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外。用婺源传统厨艺精心制作出来的珍馐佳肴。也同样让来婺源的游客大饱口福。蒸饭婺源当地村民主食大米,习惯捞饭蒸饭,米煮成饭胚即捞出,剩下少量饭粒与米汤煮稀粥,饭胚用木甑蒸熟,这样出饭量高。因婺源山多地少,农家多上山做活计,孩子也须翻山越岭上下学,故一家人很少能同时用餐,蒸饭可一直在锅里热着,可以保证家里每个成员随时可吃上热饭菜。粉蒸菜婺源村民爱吃粉蒸菜,无论荤腥园蔬都喜用拌米粉蒸(不是淀粉,而是大米或糯米晒干磨成的粗粉),如蒸鸡、蒸鱼、蒸肉、蒸菜芯、蒸苋菜、蒸莴苣、蒸南瓜、蒸豆角、蒸芋头、蒸萝卜、蒸野菜等等。还有用板粟、芋头、萝卜、冬笋等与猪肉混合蒸(荤菜在上,素菜在下)的,称为蒸杂碎。滋味丰富,五香味浓郁。荷包红鲤鱼荷包红鲤鱼是去婺源必吃的一道菜。鱼肉肥美细嫩,鱼刺少,汤鲜味美,味道和平常的鲤鱼很不一样,即使看着也会很有食欲。糊菜糊菜是婺源一带宴席上的第一道下酒菜,其味鲜美可口。包括如糊豆腐、糊豆芽、糊南瓜、糊萝卜菜等等,因此,乡村家庭一般都置有小石磨,便于磨粉。清明果清明果是江西、安徽、浙江、福建部分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节食用。该小吃形似饺子,外皮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艾草水煮后揉入面粉中,和糯米、籼米粉在面盘里搓好面团。把面捏制成小酒杯状,填入类似菜包的馅,最后捏合而成。包好后,小心的放在一竹筛上,以备蒸食。馅料也是用腊肉、猪肠、冬笋等和野艾拌好。清明节前后,在江西婺源随便走进哪条村,哪户人家,都可以看到一种颜色青绿,天然清香的特色小吃。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载:婺源之谢源茶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明清时,号称婺源“四大名家”的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被列为贡品。济溪上坦源茶叶脉洁白,香馥味醇,曾获嘉靖皇帝赏赐匾额。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曾长久享誉欧、美、日和东欧诸国。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其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称:“婺源茶不独为路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婺源的篁岭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而婺源的清华婺酒也同样美丽动人:1.采用优质大米和山泉水为原料,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传统固体操作,酿造出优质清香型大曲为酒基。2.用淡竹叶、当归、砂仁、檀香等十二种名贵中药浸汁。3.用冰糖、白糖煎成糖液。4.将酒、糖、药三液按科学配方精制,经过抽清、过滤、封缸,长期贮藏后出厂。清华婺酒色泽金黄透明,芳香浓郁,口味醇正,进口甜、落口绵,有健胃、养血、益气之功效,常服少饮,有益身体健康。*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lenaa.com/zhqhgn/11214.html